任何植物都是在壹定的自然條件下生存和發展的,不同的植物生長在不同的自然地理條件下。引種前,首先要了解和分析這些自然地理條件,比較有多少相同或相似,采取措施彌補差距。比如倒掛金鐘、龍吐珠、手摘花籃等花草,習慣了亞熱帶園林四季如春的涼爽濕潤環境。當它們被轉移到四季分明的溫帶平原地區,可以用溫室設施過冬,卻無法抵禦炎熱夏季高溫的侵襲。生長停滯,不僅好花不能常開,還會發生夏眠。如果有很多相似之處,有彌補差距的方法,那麽成功引進的可能性就很大,否則就很難成功。例如,原產於熱帶和亞熱帶沙漠幹旱少雨地區的仙人掌植物可以忍受幾個月的旱季,但當引入多雨地區時,它是壹個死胡同,從黃指甲到爛根都有。生長在潮濕環境中的水生花卉離不開水,比如睡蓮。底部要有泥,頂部要有水。漂浮的水和美麗的花等。,沒有水就無法生存;雖然香蒲、鳶尾等。能旱澇兩棲,幹旱時養它們必須有高溫環境,否則長勢不佳;濕花,如酢漿草、馬蹄蓮、綠蘿等,需要在潮濕的環境中才會美麗多彩。
第二,註意植物的生物學特性
每種植物都有自己的生物學特性,它們的生長發育有壹定的節律,是對各種氣象因素的反應。有很多種植物。如果他們在壹個地區長期生存生長,當地的自然條件就會被他們同化,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他們的傳承。這種遺產相對保守。如果介紹後基本不滿意,往往會失敗。比如北方的壹年生花卉很容易引種到南方,如翠菊、石竹等,而壹些二年生花卉需要低溫春化,大多不耐熱,尤其是苗期,所以很難引種到南方。如果真的需要引種,應該從北方引種苗木,比如菊花、金盞菊等。這些花只有在熱帶地區種植時才能從北方引進。再比如北方夏季日照時間比南方長,冬季日照時間短。北方花卉引種到南方,要註意對光周期敏感的花卉。有的很難成功,有的可以開花,只是花期和起源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如果要維持原來的花期,就要調整花期。比如菊花,華北地區國慶期間可以開花,但長江流域要到10年底、110年初才能開花。
第三,註意引種植物的適宜土壤條件
土壤的適宜條件主要是指土壤的PH值。壹些植物,如紫薇、復葉槭和菊花,可以在各種土壤中生長良好,而檉柳、重陽木、黃櫨、菊花和連翹可以適應堿性土壤。而在南方酸性土壤中生長習慣的花木,如含笑、米蘭、梔子花等,在北方鹽堿地區很快就會出現生理堿性黃葉,堿害嚴重時甚至會枯死。樟科、杜鵑花科、竹柏更適應酸性土壤生長,在南方是很好的常綠樹種。引入北方後,很多會出現黃化現象,這主要是土壤堿性不適的原因。
第四,註意鍛煉和保護相結合。
花木的引進有其本土化的過程。壹般來說,引進的苗木至少要在當地引種3年以上。除了觀察其抗逆性和觀賞價值外,還要觀察其物候與引種地是否壹致。引進的植物在種植的過程中或多或少會有些不適應,尤其是夏天和冬天。由北向南引種時,夏季高溫高濕往往超過原產地的極限;由南向北傳入,冬季低溫幹旱多在其遺傳極限之上。為促進其逐漸適應,適當降溫、遮蔭、噴水埋土、設置風障等。可采取減少高溫和低溫對幼苗的傷害,使其基本存活並逐漸被同化。幼苗長大後,根系發達,枝條粗壯,抵抗不良環境因素的能力會逐漸增強。當它們適應了當地的生長條件後,引種成功的幾率會大大提高。
——摘自《林業與生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