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家鵬,藝術總監兼樂團首席指揮。
4月19日,蘇州國樂團將在藝術總監兼首席指揮彭家鵬的指揮下亮相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為申城觀眾獻上壹場“優雅交響曲”原創作品音樂會。雖然都屬於長三角文藝聯盟,但是蘇州和上海之間的高鐵車程已經縮短到40分鐘。但是,為了這次亮相,樂團還是花了整整兩個月的時間精心挑選曲目。
前半段的演出可謂是壹場“契約”專場。《煙雨楓橋》《來自蘇州的聲音》《絲竹交響曲》三首曲目均為原創簽約作品,無壹不彰顯蘇州古典典雅的人文情懷。《楓橋煙雨》為作曲家李賓陽所作,其名取自唐代詩人杜牧的詩《黃昏渡楓橋散雨》。以淡淡的蘇州評彈和昆曲元素的韻味為導向,通過空靈夢幻的音樂歷程,描繪出作者心目中的千年楓橋。
《來自蘇州的聲音》展現了作曲家郝偉眼中的蘇州,既保持了古風韻味又兼顧了時代發展。作品分為三個樂章,分別從蘇州的“園林”、“山水”、“昆曲”中取材,考慮以當代人的視角重新感受和審視蘇州的獨特氣息,展現蘇州改革開放40年後的發展成就。
劉長遠的《絲竹交響曲》是根據江蘇民歌《姑蘇好風光》改編的,分為兩個樂章。使人仿佛聽到了太湖的船歌,寒山寺的鐘聲,庭院裏的評彈和江南水鄉的波濤,表達了作者對江南水鄉的贊美和蘇州人熱愛家鄉的情懷。
二胡演奏家朱昌耀
音樂會的後半部分是重頭戲——作曲家趙繼平的《優雅交響曲》。這首出自《詩經》的管弦作品,能讓人在《關羅》中聽到對“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向往,也能在《遊曹蘭》中聽到史詩般的,英雄無邊氣質的傳奇。這是趙季平從中國的詩歌總集《詩經》和《唐詩》中精選部分代表性篇章,歷時近壹年完成的大型民族管弦樂作品。
不難發現,蘇州民族樂團在內容和音律上堅持江南民樂的特色,並表現出鮮明的中國標識。樂團藝術總監兼首席指揮彭家鵬表示,到目前為止,樂團承包的幾乎每壹部作品都緊緊圍繞“中國元素”和“江南文化”展開。無論是古典園林還是古村落,或者現在已經成為新時尚的評彈或昆曲,中國傳統文化的寶庫支撐著中國民樂的發展,也通過交響樂之路向世界展示著它的博大與美麗。
民族管弦樂作品難寫,也沒有西方交響樂範本多。但是通過多次的交流和嘗試,作曲家和管弦樂隊逐漸有了默契和默契。民族管弦樂交響化的關鍵是觀念的創新,用國際通行的交響體系來豐富和完善中國民族音樂,使之規範化、多元化、國際化。
當然,民樂交響樂的道路還在探索中。彭家鵬強調:“對於每壹部新作品,無論大小或簡單,樂團都會通過不斷的演奏積累經驗、收集反饋,然後依次進行微調,促進音樂的成熟和完善,最終成為樂團的經典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