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人們眼中的心理障礙和“隱私”,往往是心理學家眼中大眾常見的心理問題。醫生不會取笑妳,會為妳保守秘密。所以咨詢師要放下包袱,充分信任醫生才是治愈疾病的關鍵。
很多心理咨詢師把心理咨詢神化,好像壹個心理醫生無所不能,就像壹個鎖匠,什麽樣的“結”壹下子就能打開,經常來看壹兩次醫生,達不到他想要的效果?quot晴空萬裏”的心思,便沒有了下文。其實心理咨詢是壹個持續的過程,心理疾病往往和心理咨詢師的性格有很大關系。就像冰山壹樣,封存了很久,沒有強烈的改變欲望和與之抗衡的持久決心,很難融化掉。所以咨詢的人要做好打持久戰的心理準備。壹些前來咨詢的人把心理醫生當成“救星”,把自己的心理負擔完全丟給醫生,以為醫生有能力壹個個解開,不需要任何努力和責任。要知道心理醫生在整個治療過程中只是起到分析、引導、啟發、支持和改變認識的作用。另外,咨詢師面臨壹個選擇,他做不了決定。當他希望醫生能幫他下定決心的時候,要明白醫生和病人是兩個獨立的人,有著完全不同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醫生沒有權利把自己的好惡強加給咨詢師。
有人把心理醫生當成算命先生,壹眼就能看穿咨詢師的內心世界。還有人認為心理咨詢沒有意義,只是做思想工作。兩種觀點都很片面。心理學是壹門非常嚴謹的科學。心理學家應用心理學現象和規律,合理分析咨詢師提供的信息,進而進行心理治療。心理醫生不是患者的領導,他們壹般持中立態度,而不是批評教育咨詢師。精神疾病的勝利取決於醫患雙方的努力。
中國人壹般不看心理醫生,而是有話跟家人或者密友說。
“如果妳不能通過去教堂,把妳的煩惱交給上帝來擺脫自己,妳應該去找心理醫生。”據統計,美國80%以上的人都看過心理醫生,其中30%的人把看心理醫生當成生活的壹部分。
所以美國大學有學生輔導中心;美國企業不僅有專職的心理咨詢師,而且為員工準備的醫療保險中也有壹部分專門用於此類事宜;美軍還聘請精神科醫生和心理學家治療官兵的各種心理疾病,以加強士兵的心理素質,建立堅實的心理防線...
如果剛到美國的時候,最初的興奮和新鮮感過去後,語言障礙和文化差異讓妳的煩惱接踵而至,情緒壹度跌到人生的最低點,不滿、失望、沮喪……這些灰暗的詞匯充斥著妳的生活。壹位朋友建議妳接受心理醫生的治療。剛開始妳肯定很猶豫,因為在中國,看心理醫生的人往往情況很嚴重。但是後來,醫生的話會讓妳的疑惑消失。“人的身體會生病,心靈也會受到困擾。與醫生交談可能是針對癥狀的良藥,就像治療感冒壹樣簡單。為什麽不呢?”於是,醫生先開了壹些幫助妳睡眠的藥物,然後設計了壹個8周的短期“心理理療計劃”,每次持續30-45分鐘。經過壹個療程的治療,妳可以逐漸步入異國的正常生活。
當然,雖然美國的心理咨詢中心大部分醫生都有專業能力,但真的不可能解決患者的所有問題。所以他們最重要的是讓患者知道自己的問題在哪裏,如何通過專業的幫助來解決。在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的同時,也要對患者的情況守口如瓶。
不過,雖然在美國看心理醫生的人很多,但由於價格昂貴(通常心理醫生的時薪在100-200美元之間;心理醫生每小時收費80多美元),普通人很難經常光顧。所以美國社會只有中產階級才有私人心理醫生。難怪有人幽默地說:“成功人士總是壹手牽著律師,壹手牽著心理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