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的起源與傳說
惠州是廣東省的壹座歷史名城。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1990出土的壹窩近30枚恐龍蛋證明,7000萬年前這裏是陸地沼澤。到目前為止,該市有28處考古遺址,如山丘遺址和古代洞穴遺址。最古老的是三東瓦窯嶺春秋遺址,最古老的是三東瓦窯嶺春秋遺址。出土文物表明,從新石器時代晚期到青銅時代,先民們就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徽州有博羅縣。到11(公元591)時,嶺南有兩任總督,分別是廣州和周迅(今徽州)。唐朝時,粵東只有潮州和周迅兩個州。五代南漢幹衡元年(公元917),此地為周振所治。宋真宗天璽四年(公元1020),為避諱太子,將貞改為惠。徽州這個名字壹直沿用至今。元代設徽州道,明清時設徽州府。徽州在隋唐時期就是“粵東重鎮”,1400多年來壹直是東江流域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和商品集散地。從唐代到清末,有430多位中國名人訪問過徽州,留下了96處遺址和265,438,000多件文物。蘇軾(沒有。東坡居士),北宋傑出的文學家、畫家,北宋紹聖元年(公元1094年)被晁貶至徽州。他受益三年,創作了大量詩歌,組織了許多造福於民的好事。惠州因東坡的到來而聞名。它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人類就已經在徽州繁衍生息,從事漁獵和原始農耕,創造了徽州的古文化。在貝丘中,如博羅的葫蘆嶺、蘇武崗、河塢崗,出土了石掃帚、斧、石矛和碎器,以及大量飾有繩紋、方格紋、雲雷紋和夔文的混砂和泥陶片。春秋戰國時期,徽州文化達到了壹定的發展水平,並與中原文化密切相關。博羅三塢村出土了壹組七口大小、形狀和裝飾相似的青銅甬鐘。博羅蘇武崗遺址收集並出土了青銅斧、短圈陶豆和壹批夔紋彩陶,附近還出土了兩個戰國銅鐘。據史料記載,戰國時期在徽州城和博羅北部有壹個叫“鐵樓”的小國,但很快在諸侯吞並戰爭中消失了。近年來,發掘了壹處大規模的“鐵樓遺址”。秦統壹嶺南後,在今徽州設郡。東吳末年甘露元年(265年),改羅敷為博羅,並設新樂縣,為龜山縣的前身。東晉先河元年(326年),東關縣、博羅縣脫離南海縣。南朝梁二年(503),東關縣改為梁化縣,縣治設在原博羅縣(今惠東梁華),博羅縣遷至伏寨崗(今博羅縣)。這是今天惠州的第壹個縣政府。隋煬帝開十年(590),梁化縣廢,設總政,管轄粵東的和潮州府。“總督辦公室建於什麽時候?木山之丘”,即今天惠州市的中山公園。楊迪登基後,改周迅為龍川縣。柳巖建立南漢後,設立周振,轄桂山、博羅、河源、海豐四縣,徽州為州府所在地。北宋天璽五年(1021),為免太子趙真避諱,改州名為徽州,徽州之名壹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