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華火腿,據考證,金華民間腌制火腿始於唐代。唐開元年間(713-742),陳藏啟寫了《本草筆記》,其中寫道:“火腿為產金華之佳品”。它已經有1200多年的歷史了。相傳宋代義烏抗金名將宗澤曾將家鄉的“腌腿”獻給朝廷。康王見其肉鮮紅似火,贊不絕口,賜名“火腿”,故又稱“貢腿”。因為火腿集中在金華地區,所以俗稱“金華火腿”。為了紀念宗澤,年輕壹代認為他是火腿行業的鼻祖。到了上世紀30年代,義烏人在杭城辦起了“順昌腿走路”和“太陽宮火腿店”,堂前還掛著宗澤的畫像,可見其真偽,在杭城小有名氣。
金華火腿起源於宋代,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
到了明代,金華火腿成為金華乃至浙江的名產,被列為貢品。
清代1905年,雪坊姜推代表金華火腿,在德國萊比錫世博會上獲得金獎。
1915雪芳姜推代表金華火腿在巴拿馬國際商品交易會上榮獲金獎。
近代1929雪芳姜推代表金華火腿獲得杭州西湖國際博覽會特等獎。
金華火腿的形成是金華人民勤勞智慧的結晶,歷史悠久。金華是金華火腿的原產地,有其特定的地域和條件。金華是金華火腿的主產區,金華是發展金華火腿的主體。
此後,金華火腿以其色、香、味、形“四絕”聞名海內外,早在清朝就遠銷日本和東南亞各國。榮獲1915巴拿馬國際商品博覽會商品質量特別獎。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金華火腿壹直暢銷英美。火腿銷售僅限於香港、東南亞、新加坡,日本只賣假貨,走私。歐美早餐吃的那種火腿是常年機械化生產的帕爾馬火腿,價格在100元左右壹斤。歐洲標準相當苛刻,要求豬腿原料來自畜牧場,周邊200公裏內不能發生瘟疫,所以金華火腿還沒有進入歐美市場。金華火腿是用金華雙頭黑豬的後腿精制而成。其皮色為黃亮,形似竹葉,肉色紅潤,香氣濃郁,營養豐富,味道鮮美。它是壹種禮物,壹種美味,壹種滋養的水晶。據清代趙學敏編著的《本草綱目》記載,金華火腿益腎、健胃、生津、壯陽、固髓、強足。在日常生活中,病人恢復元氣,老人長壽,婦女產後生活自理,吃火腿,既能刺激食欲,增加食物味道,又能滋補強身,壹舉兩得,妙不可言。
對於現代人來說,火腿仍然具有極高的營養價值:火腿色澤鮮艷,紅白分明,瘦肉鹹中帶甜,肥肉香而不膩,味道鮮美。火腿富含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和礦物質。冬夏制作火腿後,通過發酵分解,各種營養物質更容易被人體吸收,具有養胃生津、補腎壯陽、固本骨髓、增強腳力、愈合傷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