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50年6月到1951年6月,短短壹年半的時間,他改進和模仿了35種工具,創造了16種發明工具。他改進的異形魚尾板保證了行車安全;他做的花鉆,工作效率提高了3倍;他改進的裝載卡替代進口貨,可以吊20多噸;他發明的水泥缸解決了在河水中澆築水泥墩的問題。
在鋼材緊缺的年代,時任湖南衡陽鐵路局邵公塢段煉鐵車間工長的王永祥帶領全班工人,收集廢鋼10多噸,支援國家建設。當他聽說祿口大橋和何磊大橋要修時,他帶領全班第壹個報名參加了維修任務。在為期兩個月的祿口大橋搶修中,王永祥帶領8名鐵工用廢鋼鍛造了10多噸配件,10,000多顆螺絲釘,3000多顆鉚釘和夾板。當時空氣槍的鉚釘插座比較稀缺,零配件也比較稀缺,買不到,直接影響了搶修工程的進度。王永祥知道後,他致力於研究。經過反復試驗,他克服淬火困難,利用廢鋼軌鍛造出100多個鉚釘窩,保證了搶險搶修的急需。
在修理耒河大橋時,急需大量的鐵耙和螺絲釘。王永祥班與鐵道兵二支隊壹起,在壹周內鍛造了6000多件廢鋼,保證了工程進度。鏟鉚釘需要很多鏟子。王永祥用廢鐵鏟了100多。別人只能鏟10多個鉚釘,他卻能鏟100多個。在修橋的四個多月裏,王永祥總是早出晚歸,竭盡全力地工作。他還利用業余時間撿拾鐵路沿線丟棄的廢鋼,制成有用的工具和設備,為國家節省了開支。
修橋任務完成後,王永祥仍回到長沙工務段工作。當時鐵工班缺少工具,他就拿出自己攢了幾十年的20多種專用工具,供班裏生產急需。
雖然王永祥在為單位省錢方面是出了名的“吝嗇鬼”,但他對自己的技術從不吝嗇。他悉心教導兩個徒弟,三個月就學會了錘。王永祥常說:“如果我活壹天,我就要教好壹天。我多教壹個徒弟,國家就多壹份力量。”他還非常重視班裏工人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他實行分級教學法:工頭教掌鉗,掌鉗教錘,錘教火。在他的帶領下,從1950年4月到1951年6月,全班每個月都超額完成任務,沒有壹個報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