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工商資訊咨詢 - 東昌府木版年畫的發展歷程

東昌府木版年畫的發展歷程

中國民間木刻在唐代以前文獻中沒有記載,但宋代開始流行單片版畫,當時稱為“紙畫”,明代改稱“畫糊”。有的地方稱清初“守畫”,有的地方稱“畫張”。“年畫”壹詞出現於清代道光二十九年。顧名思義,指的是過年貼的圖,後來這個名字被知識分子采用。

山東的東昌府和楊家埠這兩座古老的民間繪畫城市,分別代表了山東木版年畫的東西體系,在國內久負盛名。

從東昌府遺留下來的“童子花籃”門畫來看,這種版畫是從宋代特有的版畫美人娃娃發展而來的。公元1127年,金軍攻打汴梁,壹些木雕工匠被帶到平陽(今山西臨汾),使這壹帶成為木雕印刷中心。

明末清初,山西、陜西的商人首先在陽谷縣章丘鎮開設了三家年畫店,五方客商雲集,財源滾滾。後來其中壹家“劉振聲畫店”遷到東昌府(山東聊城)東關蕭晴街,隨後各地客商蜂擁而至,爭相開畫店。

在此之前,東昌府的刻書業非常發達,刻書業的插畫師和雕塑家負責為各個作坊刻盤,造就了獨特的東昌府民間版畫。

據調查,東昌府木版年畫作坊分布在聊城、堂邑、陽谷、壽張、東阿、莘縣、朝城、範縣、谷城等20多個鄉鎮。

清末,聊城先後出現了吳福祥、怡和祥、福盛和、通泰、通順和、裕興和、祥源成、德聚成、魁元龍、廣和、通順興、怡和成、元茂雍、魯興居等20多家畫店。有的是農歷六月開始印刷,有的是九月十月開始印刷。臘月初開始最新的車間甚至掛車間牌子。每個車間平均每年需要600斤紙。每年春節前,各種年畫陸續上市,引人關註。產品銷往魯西、魯南、魯北等縣,部分還出口山西、河南、河北、東北等地。

民國時期,東昌府木版年畫達到頂峰。到了近代,由於漕運的取消,運河的中斷,以及津浦、京漢鐵路的修建,京杭大運河賦予魯西北的地緣優勢逐漸衰落,色彩斑斕的東昌府木版年畫也失去了往日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