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源川池景區簡介:
百源川池位於泉州工人文化宮西側,面積約13畝,毗鄰古銅佛廟,是研究泉州古代城市建築的重要史跡。洛城、紫城等泉州古護城河經過長期匯流形成了壹個排水系統,百元川池是該排水系統的蓄泄池之壹。其水直抵畫門之外,謂百川可溯源。池中有壹座八角亭,拆除後將明倫殿附近的尊經亭(俗稱魁星樓)頂樓移至此處。泉州有七座城門,包括東門、南門、西門、北門、土門、水門和新門,都已被毀。元十二年(1352),郡縣為齊玉立所治,南拓雒城。原來的南護城河變成了城中護城河,於是在溝上修了壹些石橋,方便溝通。
原來有24座橋,現在只剩下8座了。八卦溝水系,位於鯉城區,是唐代以來泉州地區的淄城、雒城遺留下來的溝塘。經過宋元時期逐漸成為排水渠道,遍布市區。是研究泉州古代城市建築的重要歷史遺跡。經過二次清淤,金雞北運河水得到灌溉,與百源川池共同構成了市區的主要排水系統。
百源川池位於今日工人文化宮西側,面積13余畝,毗鄰古剎銅佛寺。池桐畫門外護城河,取海納百川之意。池中有壹座八角亭,拆除後將明倫殿附近的尊經亭(俗稱魁星樓)頂樓移至此處。放生池原為光孝寺池,在泉州中部東側起到了壹定的雨澇排水作用。泉州有七座城門,包括東門、南門、西門、北門、土門、水門和新門,都已被毀。元十二年(1352),郡縣為齊玉立所治,南拓雒城。原來的南護城河變成了城中護城河,於是在溝上修了壹些石橋,方便溝通。原來有24座橋,現在只剩下8座了。1.祖師橋:祖師巷內,巷北有祖師宮。
橋南北向橫跨壕溝,有七塊花崗石板,兩邊屋檐重疊支撐著橋。這座橋長6.65米,寬2.93米。兩邊有石欄桿,橋的南、西側有石階,長2.5米。旁邊有壹座橋碑,建於康熙五十二年(1713)六月。碑文上寫著:泉州府晉江縣橋溝拓寬,石頭已定。橋南的土門街,橋北的後塍巷。2.穆斯林橋:土門街景清廟後,跨壕溝,宋代時為石橋,1995舊城改造時改為水泥橋。
目前橋的兩邊都是花崗巖欄桿,橋欄桿上刻著穆斯林的橋。3.車行道橋:車行道內,南通新門街,北至金魚巷。橋由五塊石板鋪成,全長5米,寬2.84米。兩側有扶手,高0.60米,寬0.40米..橋面厚35厘米。現有的橋面覆蓋著水泥。蝶戀花橋:南通新門街蝶戀花巷內,北至金魚巷。這座橋有7塊花崗巖板,長5.9米,寬3.05米。然後用薄水泥覆蓋石板。北岸東側有石階可下壕溝。
金童橋:南通新華路壕溝西側第壹巷,南通新門街,北至伏厝山。現在的壕溝南。有六塊石板,長4.4米,寬3.25米,厚0.57米。橋西南側居民樓墻上有壹塊石碑,高1.22米,寬0.60米。基座高0.40米,寬0.73米。基座表面覆蓋著白灰,內容不明。6.雀鳥橋:在水門巷盡頭的朱傑街以西,原屬水門(南潯門)水關。這座橋原本是壹座東西走向的石板橋,但在20世紀80年代改成了水泥橋。現在這座橋長5米,寬5米。橋南靠近生水門,橋南的壕溝因為橋兩邊房屋的填石和浸水,寬度只有3米,而橋北的壕溝仍然有6米寬。7.潼僑:在班馬巷水仙宮南側,華僑就在水仙宮旁邊。原來是石板橋,現在石板鋪上水泥。這座橋長4米,寬3米。八、興橋:在巷西側,原來有7塊石板,後來加寬了4塊。這座橋長4.5米,寬6米。在上述三座橋的東面,是宋元時期博斯和博斯倉庫的舊址。明中葉以後,公司和倉庫都廢棄了,於是濠溝上就在這裏修了這三座石橋,通往晉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