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馬從來不把群眾當外人。“父親對外人比對家人好。”老馬的兒子馬仁舉曾經不理解父親。這時,老馬總是糾正他:“那些不是外人,是群眾!”“忙個不停,是馬善祥工作的常態。群眾帶著怨氣來,帶著滿意走,這就是“老馬工作室”的寫照。從入行開始,馬勞就給自己定了壹個接待群眾的24字規矩:起立歡迎、請坐倒水、聽記錄、溝通指導、解決問題、出門送行。壹次調解糾紛,壹方因病入院。馬勞去醫院看他。看到他腰痛,就幫他揉腰,聊了半個小時,疼痛減輕,心結解開。
老馬習慣用寫工作筆記的方式思考工作,思考事情。他的書櫃裏堆滿了滿滿壹層的筆記本,每壹層都標有時間和序號。其中既有對自身修養的感悟,也有對工作的思考,還有對解決各種具體矛盾糾紛的總結。2012街道成立了以馬勞為首席調解員的社區思想工作和調解工作專業團隊——“馬勞工作室”。
馬善祥是重慶江北區觀音橋街道“老馬工作室”的負責人。從事基層工作26年,他把為基層服務作為終身事業。他創造的“老馬工作法”為加強和改進基層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有益的經驗。在時代楷模大會上,宣讀了《中宣部關於“時代楷模”吳、馬善祥的表彰決定》,播放了反映他們先進事跡的短片。全國道德模範楊向吳和馬善祥頒發了“時代楷模”獎章和榮譽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