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心“非法”網站。通常非法網站上的招聘信息都是吸引求職者的幌子。高校畢業生要盡量在高校就業網上找到自己的崗位,因為學校會嚴格審查招聘單位的資質和招聘信息的合法性、真實性、有效性。警惕“培訓”陷阱。有些畢業生為了盡快找到工作或者盡快有收入來源,很容易被壹些非法機構以培訓為名詐騙。不要打著“兼職掙錢”的幌子,輕易參加培訓班。如不慎踏入“培訓貸”陷阱,應收集保存相關證據,及時向公安機關報案。
謹防“中介”陷阱。通過中介機構找工作,要核實該機構是否有相關服務資質。規範的中介機構會有文字記錄和協議,求職者要註意是否有文字記錄和求職者與機構簽訂的協議條款,機構宣傳和承諾的專業內容是否明確在協議中並加蓋公章。當心“審判”陷阱。試用期原本是勞動合同期限內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相互了解的考察期,卻成為部分用人單位降低用工成本、使用廉價勞動力的借口。有的用人單位會單方面延長試用期,只簽試用期,試用期“永遠”不合格,試用期內不交社保,這是不能接受的。
有些大學生在找工作時,目標定得太高,能力與要求不匹配,自己喜歡的工作遙不可及,不願意做自己能達到的工作。不僅當代大學生有這樣的求職觀,已經就業的也有。“跳槽”對於老職場的人來說並不陌生。有的人通過“跳槽”實現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但有些人並沒有從“跳槽”中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