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心理幹預領導小組和主要由心理教師和心理援助誌願者組成的工作小組。制定了學校心理幹預計劃、學生心理健康調查與篩查制度、心理健康檔案與信息反饋制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計劃等壹系列工作制度,有力地保障了整個幹預工作的順利進行。
2.災區學生到校當天,在全體學生面前,以心理講座的形式,對他們進行了第壹次心理幹預。
主要是說明地震後可能出現的心理反應,地震後這些反應是否正常,如何治療,如何減輕心理創傷等。,從而保證學生盡可能以平和的心態開始新的學習和生活。
3、開展心理調查和評估,了解災區學生的總體情況和存在的問題,進行心理評估。
設計了壹份震後學生心理狀況調查問卷。第壹周主要了解學生的家庭狀況,震後的心理應激反應,學生來到章丘的感受,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將本次調查的材料作為心理檔案的主要內容,並以此為基礎跟蹤了解每個學生的心理狀況。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評估災區學生的心理狀況。
4.建立心理檔案,確定不同級別的心理幹預小組,建立心理狀況信息反饋系統。
通過心理調查和心理評估,鎖定了不同層次的幹預人群,初步建立了學生心理檔案。通過建立心理檔案,初步確定了不同層次的心理幹預群體。
5、開展員工心理幹預知識培訓。
壹方面,我們編寫了災後心理援助知識手冊,重點講述了災後可能出現的各種心理反應,日常生活中如何幫助學生應對這些問題,什麽該說,什麽不該說等等。另壹方面也組織員工培訓,講解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緩解學生情緒,積極面對生活。
6.專門開設心理輔導課,對災區學生進行系統的心理幹預。
根據課程安排,每個班每周有兩節心理咨詢課,由專業的心理咨詢老師授課。
7、通過多種形式的個別咨詢和輔導,提高心理幹預的針對性。
個體心理幹預主要通過以下形式進行:面對面的個體咨詢、電話咨詢、信函咨詢。
8、心理健康和心理幹預知識宣傳
除了通過講座、心理輔導課讓學生了解災後心理問題的解決方法外,我們還通過出版、發放《心理自救》小冊子等方式開展心理健康知識宣傳。
9、開展“手拉手,我們是壹家人”心理援助誌願者愛心活動。
組織誌願者開展“手拉手,我們是壹家人”心理援助誌願者愛心活動。積極與災區同學溝通,為他們更好的學習和生活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1)針對不同的心理援助群體進行壹對壹結對活動。
(2)為災區學生送去同齡人的祝福和愛心禮物。
(3)和災區同學壹起過好課余生活,在豐富多彩的課余生活中宣泄情緒。
10,積極開展以災區學生為主體的心理互助活動。
朋輩心理咨詢是壹種非常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來自災區,我們更能理解彼此的感受。因此,我們從每個班挑選2-4名學生擔任我們班的心理委員,做簡單的訓練。通過心理委員的工作,及時反饋本班學生的心理狀況,盡力開展心理互助活動,營造團結溫馨的氛圍,起到了很好的心理幹預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