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工商資訊咨詢 - 小韓村的村落文化

小韓村的村落文化

韓村,壹個人口眾多、民風淳樸的小村莊,在家鄉有著先進的小學教育。80年代初每年都有畢業生升入國家大中專,畢業後分配到全省和全國其他大中城市。在這些學生中,很少有商業人才,他們已經無法反哺村莊。從2001開始,村裏的80後參加高考,逐漸考取外地大學,然後畢業工作。有反哺之心的青年學生開始反思。這個影響深遠、具有普遍性的社會問題,也困擾和糾結著韓村的新生代。

小韓村地處農村,沒有靠近主幹道和鄉鎮的優勢,信息相對封閉,缺乏商業思維。除了少數去工地打零工的年輕人,沒趕上80年代改革的春風,還是結婚生子的日子,老婆孩子熱。千年之後,這裏仍然是壹個沒有工業和鄉鎮企業的純偏遠農村。

2003年後,小韓村看到了外地包工頭的崛起,他們紛紛做起了農民,收入大增,大大改變了整個村子的面貌。

第壹次承包土地的朝鮮族人韓慶國說:“聽說天津有很多地方,我就種地掙錢。2003年,我和兩個朋友去找地。當時天津的租價已經漲到每畝200多元,而附近的河北滄州租價才50元,我們三個人就在滄州租了幾百畝地。”趙穎鄉韓村村委會主任耿說:“如今,村裏蓋新樓的都是外地租戶。

韓國有六個有錢的兄弟,他是第四個。說起過去的貧窮,他至今記憶猶新:“從我記事起,就知道家裏沒有足夠的食物。後來結婚蓋房花了不少錢,欠了4萬多。”看到村民外出包地賺錢,韓國富豪也來到河北滄州包了100畝地種棉花,第壹年賺了2萬多元,第二年賺了8萬元。他喜出望外,第三年承包了500多畝地。2010年棉價暴漲,韓國富豪當年收入幾十萬。如今,韓國已經還清了債務,蓋了新房,手裏有存款。

馮喜順60多歲,有4個兒子。他曾經欠了8萬多,外出包地他深有感觸。他說:“我被縣裏組織出去包地。當時縣裏直接派我去河北霸州,我和三個兒子承包了160畝地種棉花。我們在地裏用竹竿搭了三個棚子,常年住在地裏,很辛苦。”努力就是努力,賺錢讓人更快樂。從2006年到現在,馮喜順已經在老家蓋了5套房子,娶了4個兒子。他說:“我老了,我回來了,兒子們繼續包地。他們覺得種田比打工好。”

出去包地的賺了錢,很多沒地的農民也因為包地而富了起來。他們出去承包土地後,就沒時間打理家裏的承包地了。所以老家的承包地大部分都流轉給了其他農戶。耿金恩說:“更重要的是,因為大部分田地種植棉花,所以村裏的許多婦女在收獲季節去摘棉花,兩個月就能賺壹萬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