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出現的地方軍政官員,都叫觀察處置使。
初唐時期,中央政府經常不定期派出使節對各郡進行監察,名稱也是臨時確定的,但並無規定。706年,中宗第二年,設十監,每兩年壹監。景雲二年(711),有十個省法官,都很不壹樣。宣宗開元二十壹年(733年)設15道才(壹為■)訪辦使(以下簡稱訪辦使),其辦事處設在所轄大郡,擔任漢室刺史,訪問地方官的政績。後來面試逐漸把朝廷派來的特派員換成了在刺史之上的地方行政官。在天寶,在我們的時間設定的地區,往往是由我們的時間服務的。安史之亂後,大陸增加了我軍或防禦部隊。國防使節不給連續節,地位低,經常被領導接見。采訪利州郡,國防軍事,既有壹人兩任,又有軍民兩任。甘源元年(758),接見處置使改名為觀察處置使。防禦和編制往往由國務秘書領導,而防禦和編制往往都由觀察領導。觀察使它沒有我們的時間重要,因為沒有連續的部分。唐朝後期,全國逐漸分為四十多個省,最大的有十多個州,最小的有兩三個州。最重要的壹個是節儉,第二個是觀察,他是當地的軍政長官,下屬比我們的特使略少。因為觀察位置比節日低,所以更服從中央。晚唐時,財賦產生的東南八路,大部分是由觀測點主導的,但也有壹部分由自觀測點升級為節日。
宋朝在各州派駐壹名觀察員,在這個州內沒有崗位,沒有工作人員,沒有住所。他只是壹個為陳武升職做準備的護衛官,但這是壹個虛擬的頭銜。廖在沒有時間觀察和領導州府政務的州府設立了觀察部。晉朝時,巡撫兼掌觀察,使掌國家民政。元朝廢除。民國初年改為清觀巡守道,後改名道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