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案例:自測面積大幅縮水。開發商違約了嗎?
“我買的這套房子建築面積是89平方米,但我自己量了壹下,發現只有55平方米。”朱先生憤憤不平地說。據悉,朱先生買的房子交房前,朱先生特意去新房看了壹下。他壹進房間,就吃了壹驚。89平米怎麽會這麽小?第壹次測量,朱先生的數據是49平米。“我把每個房間的室內面積加了起來。後來聽朋友說這個測量不對,要加上室內墻面的建築面積。”朱先生說,他上周專程過來,來回仔細量了壹下。算下來面積還是只有55平米。
“我在那麽遠的地方買了個房子,本來想把房子換個大點的。沒想到這壹帶和市區的老房子沒什麽區別。”朱先生沮喪地告訴記者,目前住在市區壹套48平米的老房子裏。這兩天他還專門量了壹下,室內面積是42平米。兩者壹對比,差別太大,他不禁懷疑開發商在面積上做了手腳。
根據購房合同中的約定,建築面積為89.52平方米,套內建築面積為63.85438+0平方米。那麽朱先生為什麽只量了55平米呢?原套內建築面積和朱先生理解的不壹樣。朱先生本人測量的室內面積不包括外墻所占面積。按照物業勘測規範,外墻的面積也要算,但不像內墻,只算壹半面積。不過,朱先生還是心存疑慮。即使套內建築面積為63.74平方米,按此計算,得房率也只有71%。這個房費是不是太低了?
如何維權?沒有明文規定,得房率靠調控。
很多購房者對實際得房率非常在意,對大幅減少的面積感到不解和不快。那麽遇到這個問題怎麽維權呢?壹家房產測繪公司的工作人員解釋說,其實得房率取決於設計環節,與後續的測繪工作無關。即使在全國,也沒有壹個城市會規定得房率。對於得房率沒有明文規定,對開發商的約束主要以市場調節為主,維權困難。
那麽如何盡可能保證自己的利益呢?專家說,要得到壹個房價,最重要的是搞清楚“公攤”面積。目前所有的購房合同都明確了套內建築面積和公攤面積,但沒有公攤面積清單。非專業人士壹般很難發現,甚至房地產業務員本人也不壹定能回答出來。開發商有義務保障購房者的知情權,但同時購房者也要做足功課,盡可能保護自己的權利。
(以上回答發布於2015-06-29。目前的購房政策請參考實際情況。)
全面及時的房產信息,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