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工商資訊咨詢 - 自學日記隨筆

自學日記隨筆

道即真理,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智慧。聞,即聽,引申為詢問、認識、理解的意思。中國的道是中國歷代哲學先輩提出的最具代表性的創造性思想,它常常在中國傳統經典文化的經典智慧中找到。道的範疇還涉及到各個領域,如自然宇宙之道、自我生命之道、涉世之道、感受之道等等。

開悟是壹種持續的行為,不僅是在思考和提高知識,更是在影響個人行為。所以有“上士聞道勤;中士聽說,活下來就是死;下士聽了笑了。光笑是不夠的;“區別。人的思維和認知影響壹個人的價值判斷,從而使人做出不同的行為。

據說,至少,壹個人可以讓自己的思想無障礙,行為正直。從大的方面來說,就是找到自己作為生命個體的使命,並從現在開始為之努力。在這個過程中,除了讓自己的思想無障礙,行為端正,還會把自己的使命練到死。所以孔子才說:“聞道而死於夕也。”

學道的原因和時機因人而異,也與每個人自身的經歷密切相關。但是有壹個共同的原因,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煩惱。如何面對和處理煩惱,會引發壹個人的思維和行為。佛教說煩惱就是智慧,所以妳才有煩惱。妳思考類似的問題之後,就沒有煩惱了,所以叫智慧。

煩惱是常見的,無論是因為健康、人際、生活、感情等煩惱,都會引發壹個人去思考,思考的過程也是聽道的過程。有些人會去其他人那裏尋找答案,比如看書,看看以前的人或者其他人是怎麽思考相關問題的,從中學習,尋找符合自己想法的答案。

還有個人內心的痛苦,個人內心的痛苦,只能壹個人獨自面對。能不能想通,要不要直面痛苦,要不要自己去尋找痛苦的根源,都是因人而異的。即使兩個人有同樣的經歷,同樣的痛苦,只要認識到痛苦的根源不是壹件事,就會用不同的方式去面對。也許妳會遇到不壹樣的人,外人無法從根源上幫助妳,因為只有妳自己想清楚了,妳的想法才會通達。

學習在於學習。

道之學不在形或術,而在質和道。首先要知道,對於生活中的觀察和印證的認識和思考,學會聞道並不在於壹味的聽,因為個人的經歷可能與我們所學的相反,所以博學是學會聞道的表現之壹。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就是好好學習,時時學習,還有“擇善而從之,擇不善而改之”,就是說無論善惡都要學習,都要選擇學習。

學習在於思考。

博學的過程其實就是接觸的過程。只有通過自己的大腦思考,才能進化成自己的東西,因為思考的過程就是吸收轉化的過程,同時因為聽的多了,也會有互斥論。如何交融,如何處理,也是壹個至關重要的過程。有些人容易產生走火入魔的感覺,不知道該相信哪種情況,要結合自己的思考。

認識真理在於認識自己。

除了學習和思考,還應該認識自己。有的人能力強,有的人相對弱,但這並不影響妳自身的價值。如果妳總是想做壹些超出自己能力的事情,那妳壹定很累,所以妳壹定要去做,並且只學習相關的能力。同樣的道理,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理解。不壹定每個人都要學習孔子和老子,但也不壹定要自暴自棄。認識自己也是壹個長期的過程,天時地利人和,才能活得好。

聽字在於堅持。

眾所周知,人其實有不同的年齡段,不同的年齡段會面臨不同的問題。能不能堅持聽到的也是個問題。妳會不會因為年齡或者其他原因而妥協自己,自暴自棄,或者認為這輩子只能這樣?我覺得壹個人堅持自己的過程也是聽道的壹部分。所以有時候,即使沒有真正的利益,我們也要做壹些事情,即使真的能帶來利益,我們也要做壹些事情。這種行為就是人看到了就堅持。

如果是我的回答,我會說,是的。壹個人可以自己選擇,自己接受結果。不是每個人都必須選擇的行為,也不是不學習不思考,更不是無知就不好。只是壹個人面對煩惱和麻煩的思考,其實就是壹個懵懂的過程。有些人想的少,不愛動腦筋,但也有自己面對煩惱的方法。有的人想的多了,覺得開心。這是唯壹的區別。不是誰高人壹等什麽的。所以,仔細看完文章,要相信自己。

文/公子案樹

2021 165438+10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