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著名書法家張伯英短篇小說集
張伯英(1871~1949),現代書法家、碑帖家、鑒定家、學者,徐州三寶於莊人。他的父親張(字濮院),擅長文字,尤其喜愛書法。伯英和他的叔叔張從仁(字)差不多大。他們年輕時曾壹起就讀於徐州著名的家的私塾,師從徐奎南先生,與他的兒子徐樹錚(字鄭)是同班同學。清光緒十二年(1886),金壇人馮旭被徐州知府桂祿貞聘為徐州雲龍書院院長。張伯英,17歲,進入雲龍書院,成為馮旭得意弟子。1897年,張伯英和張韻聲去南京參加鄉試。為了養家糊口,兩個叔侄先後開了壹個圖書館教學生。1914年,段任陸軍部長,徐叔正任陸軍部第二部長,任秘書。65438年至0924年,段暫時執掌北洋政府,任副秘書長。當“三·壹八”慘案發生時,張伯英目睹了官場的腐敗和黑暗,毅然引退,不再涉足政壇。張伯英致力於當地的公益和教育事業。曾任北平自來水廠、電車公司董事,北平成大中學教師,教歷史、古文、書法。1929主編的《黑龍江省誌》,歷時三年編纂而成,共62卷,精裝八冊,140多萬字,堪稱傑作。1937盧溝橋事變後,日軍占領北京,張伯英閉門造車謀生。華北傀儡政權王克敏壹再引誘和威脅張伯英擔任傀儡職務。張伯英維護民族氣節,不動心,大方地斷絕了與王克敏的交往。張伯英晚年生活清貧,尤其醉心於書法和石畫。與康有為、梁啟超、於右任、張學良、林琴南、齊白石、容庚等國內著名藝術家交往密切。,並以擅長品評金石書法而聞名京津。張伯英擅長詩歌和散文,風格清新典雅。晚年,他更加思念家鄉。如在《與漢雲山樓談》中,他寫道:“劫後棋多誤,我用兵未果。雲龍老兩口互相回憶,期待壹群南天雁。”字裏行間有壹種對家鄉的真摯感情。張伯英對故鄉的深深眷戀還表現在對鄉村和城市文獻的收集、整理和印刷上。張伯英對清初“徐州遺民二人”萬小年、嚴谷谷推崇備至,將他們的詩畫收藏,並結集出版。早在清朝光緒年間,廣西徐州巡撫、中國銀行就曾編《徐州續》。這本書寫得很匆忙,令人遺憾。又過了40年,張伯英苦心孤詣,廣泛搜集整理《敘州詩》,不僅完成了前作,也使這位新秀的傑作流芳於世。出版於1935夏末,由黃煌主編的***22卷成為地方文獻的果實。徐州有豐富的漢畫像石遺存。張伯英深知漢畫像石的珍貴。他曾在遂寧雙溝買了10塊畫像石,運到馬史街的雜貨鋪保存,故名“漢石堂”。二兒子張開慈把所有的漢代畫像石都捐給了國家。張伯英書法始於顏體,後學渭北,自成壹派。晚年喜碑刻,辨精品,辨真偽,歷來為學者所稱道。張伯英重視中國的國粹。鑒於碑學研究人手不足,他勤於撰寫《書法提要》,有七卷數十萬字。他列舉了從宋代到清代的512種碑文,並分析了優劣,是我國書法碑文學術領域的權威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