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吳思道自己的立場來看,他想有所作為。那時,吳思道剛剛到達王勇前堤。雖然任務沒有明確說明,但他和胤禛都心照不宣地建議如何奪取政權。至於教孩子讀書,那是掩人耳目。
胤禛的第壹次咨詢是關於收回家庭部所欠的債務。吳思道的回答很謹慎,沒有直接說要不要回答,更多的只是暗示要回答。第壹,試探四爺,看妳願不願意聽我的意見,再做進壹步打算;第二,剛到王宓報到,不能不表現出來,否則會被定義為白吃白喝,不能太強勢直接,顯得突兀;第三,已經察覺到胤禛有接手的打算,最好還是順著老板的心意,再混熟。況且這是更有利於搶占辦公室的工作。
看到康熙任務緊迫,無人可用的現實,晚年國庫虧空,黃河泛濫。朝廷連賑災的錢都出不起,要兩位太子去基層渡過難關。錢都去哪了?
尹貴主持住房部工作時,為了籠絡民心,甚至把國庫的錢無息借給朝臣和王公,也不管別人拿這些錢做什麽。國庫裏沒有錢,就像壹棵沒有根的大樹。國家稍有風吹草動,就會風雨飄搖。這麽大壹個國家,今天在西北造反,明天在江淮決堤,就要燒錢。要充實國庫,收繳欠款勢在必行。
站在康熙的立場,他確實需要壹個太子站出來,幫他追回戶部欠下的債務。但各路諸侯心裏都清楚,這筆錢不好追回,而且會得罪壹大批人;如果追不上,不僅得罪人,也無法有所作為。所以,諸侯們都不願意接班。康熙還沒有分配任務。作為第壹責任人,奎因迅速引咎辭職,離開了這個鍋。
在沒人接手的情況下,如果有人站出來,對康熙來說就是很大的支持,印象分暴漲,以後有更多的修煉機會。所以,只要胤禛願意站出來,他在心理上就離康熙近了壹步。
站在老板的立場上,妳可以借機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在古代,房部的重要性是無與倫比的。六部中,戶部最富,掌握著天下的稅、錢、糧、人口等。,並負責財富的二次分配。毫不誇張地說,誰掌握了事實,誰就成了清廷臣子的衣食父母;誰管理事實,誰就管理了半個朝廷。辭職是壹次機會的喪失,張為此感到惋惜。
利用沒有主人的事實,並借著追回事實所欠債務的機會,胤禛可以輕而易舉地把事實掌握在自己手中。隨著時間的推移,胤禛的治國水平也會得到提高。通過戶口本,我們可以知道臣子的財務狀況,有了這些信息,我們就可以或明或暗地清算壹些人。雖然會得罪很多人,但權衡利益後選擇後者更實惠。
進壹步強化胤禛的身份標簽?孤臣?之前的概念,他已經貼了?涼面王?標簽。所謂冷面王,就是待人接物而不是待人接物,做事毫不留情。胤禛主動承擔責任,與其他逃避責任的王子相比,他做出了判斷。任何皇帝都需要這種踏實的人。胤禛接管了家庭部的債務,是嗎?雖然幾千人都走了?形象,這與孤獨的康熙不謀而合。
吳思道是從小就熟悉的儒家知識分子?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居廟堂之上則憂民,遠在江湖則憂君。等文章。他鼓勵胤禛接管財政部所欠的債務,利國利民,這既是他忠君報國的情懷,也是他胸懷天下的理想。
吳思道把欠錢的人分為三類,提醒胤禛在討錢時要區別對待。有些沒錢的可以等壹等,嚴厲打擊蛀蟲。然而,胤禛似乎有自己的看法,他進行了全力攻擊。結果他沒做該做的就上吊自殺了,最後宣告了恢復工作的失敗。
邱梅說:於君、郭玉、於敏、於吉、吳思道應該支持胤禛主動接管戶部所欠債務。機會是自己爭取來的,老八從胤禛撤退了。即使工作失敗,他也積累了經驗,獲得了康熙的賞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