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建立良好的咨詢關系,收集當事人求助問題的相關信息。
(壹)建立良好的咨詢關系
有效咨詢的基本條件是咨詢者必須與當事人保持良好的咨詢關系。所謂良好的咨詢關系,是指咨詢師以同樣的、壹致的、真誠的、關心的、支持的態度,讓委托人感到被理解、被重視、被關心,所以信任咨詢師,願意和咨詢師敞開自己的經歷,探討問題。目前大多數咨詢學校認為咨詢關系會影響咨詢效果,因為沒有良好的咨詢關系,咨詢只能停留在表面信息的交流上。
目前,壹些非專業人士對咨詢存在誤解,因為他們不知道咨詢效果取決於咨詢關系。他們認為:
1.協商可以讓當事人立即改變。
2.咨詢師只要和客戶談過,就壹定有效果,否則咨詢師就是無能的。
3.咨詢是壹個問答的過程,咨詢者可以很快了解當事人的問題,並分析原因幫助他們理解。
造成這種誤解的原因是,他們錯誤地認為,在協商之初,必須立即解決當事人的問題。他們不知道,無論咨詢師多麽有能力,除非當事人願意,咨詢師都無法進入當事人的內心世界,更不要說帶領當事人去感知未知的感受和想法。所以第壹階段協商的目的不是幫助當事人馬上解決問題,而是建立良好的協商關系。
建立良好的咨詢關系需要多長時間,因當事人的特點而異。然而可以肯定的是,沒有良好的協商關系,就不會產生長期的協商結果。
(二)收集當事人求助問題的相關信息。
在咨詢的開始,客戶會描述他的問題。這時候咨詢師壹定要專心聽客戶的描述,必要的時候回應客戶,傳達自己對客戶的理解。為了收集當事人提問的信息,必要時可以采用提問的方式進壹步收集當事人的相關信息。
二、深入各方討論,探尋問題根源。
當咨詢進入第二階段時,咨詢師與委托人有著良好的咨詢關系,咨詢師可以引導委托人進入深層的內心世界,探索委托人所不知的體驗。
在這壹階段,咨詢師可以引導當事人從第壹階段收集的信息中深入探討相關話題,從表面的顯性行為中追溯問題的根源。因為不同的咨詢師有不同的理論框架,所以探索的方向也不同。比如家庭理論、格式塔療法、認知療法、行為療法對異常行為的解釋不同,討論的方向自然也不同。
三。采取措施解決問題並終止咨詢:
第三階段磋商的目的有兩個:第壹,各方了解問題的根源後,必須制定計劃,采取行動解決問題。第二,結束他們的咨詢關系。
就第壹個目標而言,在第二階段的討論中,各方已經明白了問題的根源。有些當事人可以直接從探索第二階段的頓悟開始改變行為,但更多的當事人必須在咨詢師的協助下擬定改變行為的計劃,這樣才能從“頓悟”飛躍到“行動”,使改變的結果具體化在行為上。
擴展數據:
行為主義心理咨詢以學習理論和行為治療理論為基礎。它認為人的問題行為和癥狀是由錯誤的認知和學習引起的,主張心理咨詢應著眼於來訪者當前的行為問題,關註壹個特殊行為問題的學習和解決,以促進問題行為的改變和消失或新行為的獲得。行為主義的創始人是華生,但對心理咨詢影響較大的是巴甫洛夫的經典條件反射、斯金納的操作條件反射和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
巴甫洛夫用狗做實驗。狗狗吃東西的時候會引起唾液分泌,這是壹種無條件反射。如果妳給狗搖鈴,不會引起唾液分泌,但如果妳在搖鈴的時候給狗餵食,狗也會在多次單獨聽到鈴聲後分泌唾液。原本與唾液分泌無關的刺激——鈴——變成了引起唾液分泌無條件反射的無條件刺激——食物信號,轉化成了引起唾液分泌的信號刺激。
條件反射如果不加強和維持,就會消退。對於不良習慣、心理問題、心身障礙等。由無意識的條件反射形成,我們可以在咨詢時使用反條件刺激來消除和排斥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