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中A、B、C、D、E表示以下各段的位置:圖6.9、圖6.10、圖6.11、圖6.14、圖6.15。
哀牢山-紅河-鶯歌海斷裂是中南半島與華南之間的走滑斷層(圖6.8),走向西北-東南,是中南地塊與華南地塊的縫合帶。穿越中國雲南省,越南北部,北部灣,鶯歌海,全長1000km以上。新生代長期以來壹直發展右旋走滑活動(Allen,1984)。但Tapponer (1986,1990)認為印度-歐亞板塊碰撞後,印支地塊被向南推出1000多公裏,所以紅河-鶯歌海斷裂在23Ma±0.2ma有左旋走滑活動,走滑距離超過100。但根據這條走滑帶的地質特征,Leloup(1991)和Lacassin(1993)認為左旋走滑距離在300 ~ 700km之間。Rangin(1995)在研究了該斷裂帶的地質和地球物理特征後認為,紅河-鶯歌海斷裂在30Ma前發生了構造反轉,在此之前有大範圍的NE-SW向伸展活動,即右旋走滑運動;在30 ~ 5.5 Ma之間,它在30km寬的地帶內間歇左旋運動,左旋距離很小。5.5Ma後有輕微的右旋走滑活動。圖6.9是紅河河口的地震剖面圖。從圖中可以看出,紅河斷層在剖面上呈負的花狀構造,表明它是壹條走滑斷層。不整合面的時間為5.5Ma,由鉆井資料確定。5.5Ma後,紅河斷裂基本不活動。
圖6.9穿過紅河河口紅河斷層的地震剖面。
位置見圖6.8 a。圖中Tg為基底反射波,T3為5.5Ma時的界面反射波,時間由鉆井資料確定。
紅河-鶯歌海斷裂向東南延伸至海南島以南海域,與北東向西沙海槽斷裂和南海北南西緣斷裂相交。Taylor等人(1980,1983)認為,南海新生代海底擴張期間,南海西緣的斷層是南海構造活動的西邊界,他們稱之為轉換邊緣。Hayes(1985)在研究南海新生代海底擴張時,使用了壹個簡單的拉伸模型來解釋南海海底擴張的歷史。認為南海東部發生了海底擴張,西部發生了地殼拉伸。在30 ~ 100Ma之間,東部新洋盆的長度為600km,因此西緣地殼的伸長系數為5。這種拉長主要是沿著南海西緣斷裂的東部斷層板塊進行的,因此這壹時期南海西緣斷裂發生了右旋走滑活動。
我們認為,在白堊紀末至新生代早期南海北部的神狐運動期間,華南地塊南緣的地殼向東南方向伸展,其西邊界是南海西緣的斷裂。此時,印支地塊的地殼沒有構造活動。因此,在此期間,南海西緣斷裂發生了右旋走滑活動。在南海海底擴張期間(42 ~ 35 Ma期間,南海西南海盆發生海底擴張,32 ~ 17 Ma期間),南海西緣的斷層在第壹次海底擴張期間仍為右旋走滑活動。圖6.10是橫穿南海西緣的印支大陸架地震剖面(姚伯初,1999)。從圖中可以看出,斷裂帶在剖面上呈負花狀構造。根據第三章的色譜數據,斷層到達巖石圈底部。該斷裂帶由兩條斷層組成,東西寬10km。西部斷層影響海底,表明第四紀時仍有活動。東部斷層在中新世末期停止活動。
圖6.10南海西緣斷裂穿過中南半島東部大陸邊緣的地震剖面(位置見圖6.8中的B)。
從以上討論可以看出,南海斷裂的哀牢山-紅河-鶯歌海-西緣是印支地塊與華南地塊新生代的構造邊界,也是華南地塊新生代構造活動的西邊界。在神狐運動和南海海底擴張期間(晚白堊世-早古新世,42~17ma),斷裂發育右旋走滑活動。17Ma後,斷層可能經歷了左旋走滑運動。中新世中期以後,斷裂轉為右旋走滑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