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深入內陸,幹旱少雨,畜牧業發達,礦產資源豐富,但經濟落後,人才匱乏。
在我國東南沿海地區,最典型的適應多雨氣候的建築形式是騎樓。在廈門、廣州、南寧以及臺灣省的壹些城市,為了方便行人避雨,街道兩旁的商鋪將二樓陽臺向街道中心方向延伸至人行道,成為“人行走廊”,俗稱“騎樓”。下雨的時候,行人在“人行走廊”呆壹會兒,或者逛逛商店,陣雨就過去了。浙江和蘇南的房子也很有特色。為了便於雨水流下,減少雨水在屋頂的停留時間,屋頂坡度很大。有的還把屋檐延長很長時間,防止屋檐滴水侵蝕墻基。西北少雨地區的建築風格獨特,屋頂很平,像個平臺,上面可以曬玉米、辣椒等東西。炎炎夏日,霍州吐魯番盆地的平頂房成了家家戶戶露宿戶外的大床。
中國文化的南北差異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不僅存在著巨大的自然差異,也存在著巨大的文化地域差異。《晏子春秋》說:“古人百裏之別,千裏之別。”西遊記說:“離家不過三裏,非鄉風。”都是文化上的地域差異。縱觀全國,南北差異是文化地域差異的主旋律。
自然環境對寒地民俗文化的影響氣候是民俗文化的基礎。首先,我們必須盡力避免感冒和保暖。衣食住行都是以禦寒為原則的。東北是我國典型的冬季寒冷地區,東北民俗十大怪大多受氣候制約。居住方面,煙囪安裝在山墻邊緣,窗外貼足紙;穿著方面,四瓦蓋在頭上,裘皮大衣朝外穿,都是為了防寒。燒炕是東北地區抗寒的主要措施。煙道穿過整個房子,在山墻腳下引出,可以充分利用熱能。室外溫度低,紙粘在窗外,處於永久凍結狀態,不會損壞。如果貼在窗戶上,室內溫暖的空氣會融化冰霜,紙張很容易損壞。東北氈帽四周有壹條長長的舌頭,可以隨時翻下來擋風保暖。
在高原和山區,地貌成為影響民俗的主要原因。地貌對民俗的影響可分為直接和間接兩類。它通過坡度、海拔、巖性直接影響民風。間接影響通過氣候、水文、植被、動物、土壤等折射民俗。以雲南高原為例。雲南十八怪中學火車沒有汽車快,口袋小馬能幹,石頭長在天之外,這些都和地形地貌有關。火車的爬坡性能不如汽車,而且早期雲南修建窄軌鐵路,使用小型機車,速度更慢。雲南馬個頭小,既能適應當地飼養條件,又能爬崎嶇羊腸小道,深受群眾歡迎。壹年四季都有服裝穿,壹年四季都有蔬菜產,體現了地形的間接影響。
中國東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中國東、中、西部地區存在巨大差異,其中最突出的是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東西方的差異是壹系列自然和社會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就社會和環境因素而言,以下幾點對東西方差異有影響。
歷史背景歷史上,中國的文化中心、經濟中心、政治中心都有東移。東部地區有深厚的文化、經濟和政治基礎。
開倉令1978中國的改革開放是從沿海到內地開始的。先進的科學技術首先傳播到沿海地區,商品經濟首先在沿海地區興起。
人為因素東南沿海有很多海外華人、華僑和港澳臺的親戚。他們給家鄉帶來了豐富的信息、資金、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促進了家鄉的經濟和社會繁榮。大陸的少數民族比較多。在1949之前,大多數少數民族的社會形態是落後的,這種歷史背景對經濟的影響依然存在。內地大多數少數民族的教育水平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經濟結構東部的集體企業和外資企業比重大,受舊體制束縛少,更活躍;西部地區受舊體制影響的國有企業多,改革任務重,發展相對緩慢;資源型產品比重大,利潤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