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食堂,位於機關、學校、廠礦、集體用餐等企事業單位,供其內部職工、學生等就餐的場所,統稱食堂。在古代,它被稱為廚房和餐廳。
2、團餐,顧名思義,是團體用餐服務的簡稱。是集團集中餐飲管理的壹種新的餐飲模式。是壹種相對固定的消費群體在其所屬或舉辦活動的場所,通過談判、招標等方式,選擇專業的第三方餐飲公司提供餐飲服務的用餐方式。
擴展數據:
團膳的發展歷史;
20世紀80年代以前,中國有條件的機關、團體和各類企業都以“飯堂”的形式為員工提供午餐。做法是安排幾十個全民所有制的職工主持食堂工作。廚房設備簡單老化,就餐場所裝修差,廚師無專業培訓,清潔程度低,菜品以大鍋炒為主,菜單變化不大,不註重營養成分、色澤、風味等。
上世紀80-90年代,除了延續社會“飯堂”模式,從家裏帶飯的現象也壹度盛行。相當壹部分人從家裏帶飯到工作單位,有的單位專門配備了熱飯的簡易設備,指派專人為有飯的員工提供飯菜加熱服務。
90年代初,壹些餐飲企業擴大外賣業務,專門從事送餐的公司應運而生。惡劣的衛生條件和低價盒飯在大城市很受歡迎。與此同時,各大企業、公司把原來解決員工就餐問題的隱性補充、顯性補充變成了直接支付。雖然在壹定程度上緩解了員工就餐難的問題,但就餐問題並沒有得到根本解決。
20世紀90年代中期,隨著大量商業寫字樓的興起和發達國家和地區先進團餐的引入,中國團餐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團餐不僅不再是困擾管理者和員工的問題,更是提高商業寫字樓租售比的重要手段,引起了業內人士的廣泛關註。
90年代末,隨著企業餐改、高校團餐改革、機關事業單位團餐改革的提出,團餐社會化、市場化、企業化成為主旋律,專業團餐公司應運而生,團餐市場初具規模。
21世紀,中國團膳的發展出乎意料。其發展的突破口是獨資公司和合資公司的團膳示範效應,其次是上市公司和中資公司的團膳社會化。隨著企事業單位、機關團體、各類學校“三化”團餐,我國團餐行業將迎來最好的發展機遇。
百度百科-團山
百度百科-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