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工商資訊咨詢 - 臂纏金考古信息

臂纏金考古信息

1984和1989年,在四川省什邡縣和鄰近的廣漢市出土了壹件長金飾。什邡有壹件切下,殘長101,寬0.85厘米,表面刻有草間十二生肖圖案。廣漢壹件還算完整,長157 cm,寬度和紋飾與其他部位相似。兩端用金線包裹,形成連接用的項圈。什邡的簡報發表在《文物》第5期(1985),被稱為“金腰帶”。廣漢於2000年8月至2006年6月以“黃道金帶”的名義參加了在日本舉辦的“世界四大文明展”的“中華文明展”。根據展覽目錄中的描述,這是唐人系在圓領上的壹條奢華的腰帶,唐代懿德太子墓壁畫中系的畫像作為參考出版。但是,這兩個東西不是帶的,《簡報》和《解釋》的介紹與實際情況不符。

說它不是腰帶,因為它和腰帶系統沒有任何共同點,上面既沒有扣也沒有尾。唐宋時腰寬約3.2-5厘米,明代為6厘米以上,沒有這兩種情況窄。它的長度157 cm不適合合作帶,綁壹圈太充裕了,但是好像不能折疊綁兩次。特別是古人在形象上從未見過這樣的腰帶;和壹德太子墓墻上的畫完全不壹樣。實際上是戴在手臂上的臂纏金,是壹種飾品。但和普通臂章不同的是,只有壹個圈,而是在墻上纏繞了很多圈。這個東西在唐代的圖像資料中沒有見過,已知最早的例子出現在簪花仕女圖中。壹幅贊畫,原以為是唐代的畫,卻被謝先生回復。作者寫了壹篇小文章列舉出土實物,後來證明(文物世界第6期1990),認定是五代作品。這個名字也在這個時候出現在文獻中。《新五代史:慕容燕超傳》:“奶媽得金纏臂於泥中獻燕超。”北宋蘇軾《寒器》詩中有雲:“夜眠春濃於酒,壓美人抱金。”就發掘來說,從宋代到明代的遺跡很多。

湖南臨湘潞城1號南宋墓出土銀器,並“卷成十幾圈,飾以浮雕梅、菊、葵、牡丹人物”(考古第1988號、第1號)。北方也有金代遺跡,如陜西臨潼北河村的金代地窖(《中國美術大全·金銀器》132)。蘇州吳門橋出土元代,為蘇州博物館藏品(掌上珍寶及古代金銀器291)。明代較為普遍,僅南京壹地就有多件產生。南京博物院藏明代珠寶冠服中徐* * *夫人墓繞七圈,某郊區繞12圈,太平門外曹繞13圈。後兩例直2米多,甚至比廣漢出土的還要長。都是金的。除了那些平原,圖案是雕刻的,這與臨湘鑄造的不同,但與詩雨和廣漢的例子壹致。特別值得註意的是,徐夫人臂纏金上的草紋與什邡的很接近,與廣漢的也差不多,只是生肖紋不同。所以四川的這兩件纏臂金很可能是明朝的。對於這種不同地方的飾品,兩端的領子是完全壹樣的。與針體連接後,可左右滑動調節松緊。這種功能對於這種臂帶來說是必須的,但是應用到腰帶上就沒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