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休汾河國家濕地公園
介休市位於山西省中南部,太尉山北側,汾河之畔。距省會太原139公裏,是壹座正在崛起的年輕區域性中心城市。全市總面積744平方公裏,人口37萬,轄7個鎮,3個鄉,251個行政村,5個街道辦事處。平川,丘陵山地占國土的三分之壹,自北向南呈階梯狀排列,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交替分明,日照充足,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0.4℃,平均降水量477.2毫米。
行政區劃
介休市轄5街7鎮3鄉:北關街道、西關街道、東南街道、西南街道、北坦街道、義安鎮、張蘭鎮、聯富鎮、紅山鎮、龍鳳鎮、綿山鎮、唐毅鎮、城關鄉、松谷鄉、三甲鄉。
歷史的發展
介休歷史悠久。國內史書中記載介休歷史最早的是周代魯隱公五年(公元前718)。因有三位著名的聖賢而被稱為“三賢之鄉”,這三位聖賢分別是春秋時期的截股奉君、東漢博通大師郭、北宋五十年的文彥博。總面積744平方公裏,總人口37.25萬。介休歷史悠久。國內史書中記載介休歷史最早的是周代魯隱公五年(公元前718)。當時曲沃莊伯剪翼,晉翼隨後,在今介休以東。當時是晉朝士人的美食城。公元前636年,晉文公回國享臣,介子推不記,隨母隱居綿山。晉文公燒掉了森林去尋找智慧,但是子推和他的母親抱在壹起死了。之後介休因介子被推到這裏而得名。自公元前514年起,介休歷史上,東建吳縣,西建平洲邑,秦始皇設郡,城區建在介休,後改為梅捷、介休、平昌。東魏時期,丁洋縣曾被華僑統治。北周時,設介休縣。隋唐時期曾設介休縣、介州。鄰縣靈石在公元590年建縣前壹直是介休地區。隋唐時設介休郡、解州,又領平遙郡。孝義在歷史上曾數次並入介休縣。宋元明清時期,介休縣與屬地的關系基本保持不變。1992年2月,經國務院批準,介休縣改為縣級市,行政區域不變,仍屬晉中行署管轄。轄7個鎮、3個鄉、232個行政村和5個街道辦事處。
春秋十二年(514),設吳縣。秦在修縣設界。辛莽變成了梅捷。東漢復名。西晉改為介休縣,因春秋時期晉文公的臣子介之推死於其境內的綿山(介山)而得名。吳縣和介休縣在十六國時期被廢除。北魏太和八年(484)設介休,十九年又設吳縣。北齊天寶年間,並入永安郡。北周鄭玄元年(578年)重修。大成元年(579),改稱平昌縣。隋開帝十年(590),靈石縣所在地,十八年改稱介休縣。屬太原縣、西和縣、汾州、汾州地區。1992年撤縣設市。
2021,1年10月,介休市在2020年全國百強示範縣市名單中排名第36位。
2020年6月165438+10月,2020年全國縣域旅遊綜合競爭力百強縣市名單公布,介休市榜上有名。
2020年8月,介休市被列為2020年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示範縣。
2020年6月,介休市被列入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縣(晉綏區)。
2020年,介休入選2019全國百強縣市,綿山為代表景區。
2065438+2009年3月,介休市被列入第壹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縣(晉冀豫地區)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