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諾悅信息咨詢中心
中國最早的通信記錄來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殷即商朝,又稱殷商。殷故都今河南安陽小屯村。清朝光緒年間,在這裏挖出龜甲和獸骨,刻上文字,後被稱為甲骨文。甲骨文中記載,商朝盤庚時期(約公元前1400年),徐變向皇帝報告軍事情況,有“打鼓”二宅。經考證,“來古”類似於今天的偵察信號兵。在古籍《待經》中也有“簡書”的記載,簡書是刻有動物骨骼的官方應急文書,由信號兵傳遞。“簡書”起源於殷末周初(公元前12世紀-公元前11世紀),是郵政的前身。驛站與烽火臺的對應,源於奴隸國家的政治軍事需要。據史料記載,在2700年前的周幽王時代,就有了利用烽火臺進行通訊的方法。有壹個關於烽火通信的故事,叫《女兒笑》。故事的中心思想是:周幽王有壹位贊美她的可愛的公主。雖然她很漂亮,但她拒絕輕易微笑。為此,周幽王做了壹個懸賞:“誰能讓娘娘笑,就賞壹千斤黃金”(銅當時叫黃金)。於是有人想出了點篝火的辦法,希望得到皇後的壹笑。壹天晚上,周幽王帶著壹位可愛的公主登上了這座塔,並下令在各處點燃篝火。鄰近的諸侯見了篝火,以為西戎(當時西部的壹個部落)正在進攻,就領兵到城門口營救,卻見燈火通明,鼓聲震天。我壹問,才知道原來是周幽王拿皇後開玩笑的可笑事。每壹個諾侯都敢怒不敢言,只好憤然撤退回營。大姐看到了,真的淡然壹笑。但是不久之後,西戎真的進攻了。雖然點燃了篝火,但沒有援軍到來。事實證明,州長們認為周幽王又在做同樣的事情了。結果,西戎攻占了城堡,殺死了周幽王,從此破壞了周圍地區。這個歷史故事不僅生動地描繪了當時使用信標通信的情況,也警示後人,無論企業是誰,什麽時候,都不要把通信當回事。利用烽火臺傳遞信息,雖然速度更快,但只能起到報警的作用,難以滿足掌握敵情和指揮作戰的需要。因此,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政治軍事的需要,從商朝的“萊古”到周朝,逐漸形成了較為嚴密的傳遞政府公文的郵政系統,並與烽火臺相輔相成,相互配合。秦始皇統壹中國(公元前221年)後,在全國各地實行馳道,“車在同軌,書在同語”,建立了以國都鹹陽為中心的驛站網絡,並制定了驛法,如竹簡如何裝訂、用墨封緘、蓋章保密等;如何為郵政人員供應糧草;如何接待過往的官員、仆人等。到了1960年,郵政已經形成了中國最早的郵政法.漢代的郵政繼承了秦朝的制度,統壹名稱為“郵”。規定五裏為壹,十裏為壹亭,設三十裏。隨著“絲綢之路”的形成,郵政服務也到達了印度、緬甸、波斯等國家。到了唐朝,郵政有了很大的發展。全國有65,438+0,600多個陸郵局、水郵局和水陸郵局。還規定了行程,有績效考核和檢查制度。執行任務時,郵政部門隨身攜帶“郵卷”或“信卡”等身份證件。到了宋代,由於戰亂頻繁,軍事緊急公文大量,要求又快又安全。於是,由民夫擔任的郵差改為軍人,並增設了“急送店”,設金牌、銀牌、銅牌三種。金牌壹天走500裏,銀牌400裏,銅脾300裏。進行每站換人換馬的接力傳遞。元代由於軍事範圍和疆域的擴大,僅全國就有1496個驛站,驛站改名為驛站。到了明代,在沿襲舊制的基礎上,由於海上交通日益發達,有了本部和七下西洋,還開設了海上郵局。清初官方驛站1600余座,驛卒7萬余人,驛馬4萬余匹,歸兵部掌管。19世紀中葉以後,郵局的經費多由官員貪汙填補,郵局行政被廢棄。到了清末,現代郵政逐漸興起,驛站的作用逐漸消失。所以在1913,1,北洋政府宣布取消所有驛站。郵政制度起源於奴隸國家,盛行於封建社會,隨著封建制度的衰落而終結。郵政與烽火臺的通信雖然是封建王朝的禦用工具,但也是中國有組織通信的開端。它不僅在中國郵政通信史上占有壹定的地位,而且為推動社會進步和人類文明做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