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寶巖寺
永康河緩緩流過縣城,折射出天地之間的變化。古代永康河正值雨季,水深可用木帆連接。水猛的時候,大木船可以順流到達杭州,平時可以接竹筏。在沒有汽車的年代,進出永康縣城的珍稀土特產大多依靠這條河的航運。在這條河上,南朝著名詩人沈約曾邀友人泛舟,寫下詩句:“長枝萌紫葉,清源鋪青苔。山色飄,春色寒。相信水,看看美麗,溫暖,休閑。寄信與妾,莫留袖空。”永康河流經縣城西部,永康人視其為水口,地理位置明顯。因此,河西的龜蛇山專門建有兩座塔,兩座塔遙遙相對,形成壹幅“龜蛇鎖河”的壯麗畫卷。《永康文物圖集》:“永康原有古塔兩座,位於永康河下遊,龜蛇相對。氣勢恢宏,又都毀了,讓人唏噓。城西水口山上著名的龍虎塔叫上塔;城西南部水口山上著名的鳳凰塔叫下塔。塔基礎占地約150至180平方米,石基礎,磚塔身,高七層。塔旁有寺廟,上塔有上塔寺,下塔有高普庵。相傳建於五代越王時期,清朝末年取得勝利...據記載,龍虎塔和鳳凰塔都建於五代(907-960)。龍虎塔共七層,高25米,底徑5米。是壹座磚塔,有磚塔梯可達頂樓,塔頂置陶瓷塔閘,清末獲勝。鳳凰塔原為磚石混合結構,明十四年(1449)重修,民國二十壹年(1932)再次倒塌。65438年至0998年,五金業發達的永康人在舊址上重建了雙塔。僅僅用了壹年多的時間,也就是第二年的9月,雙塔宣告竣工,永康人記憶中逐漸消逝的“龜蛇鎖河”、“龍鳳成祥”的景觀重新出現在世人面前。重建後的龍虎塔高九層,比原來的七層高兩層,總高45.9米,底徑10米。塔的外觀呈八角形亭子狀,塔基礎用石塊堆砌,塔身用磚砌成。遺憾的是,塔內的樓梯並不是按照古代的體系制作,使用的是鋼筋混凝土材料。塔的每層和每側都有壺門塔窗,飛檐下掛72個風鈴,頂樓掛壹個青銅龍虎鐘。鐘身刻有《重修龍虎塔略》,碑文:“萬物之靈,生生不息,博學淡泊,自怨自艾,寬以待人,剛正不阿,富貴不淫,貧賤不卑,非我所有,無所不取。“底層有壹扇防火門,‘龍虎塔’四個字是時任永康市委書記樓國華題寫的。每層交替鋪上平磚和菱角牙,屋檐下裝飾壹個鬥拱。鐵塔閘由蓋碗、蓮花、相輪、寶瓶等組成。相輪九折,八道風浪鎖相連。龍虎塔塔寺重見後雄偉壯觀,取名寶塔寺。至今還保留著兩座古寺,寺內石柱周圍的金龍石雕浮雕,工藝精湛,獨具特色。塔址東側為清代永康縣令吳所撰《龍虎山》石刻。從龍湖塔往西,沿龍川路左轉進入西塔路,過西塔橋,就能看到小平川高港上的鳳凰塔。鳳凰塔在寶巖寺。鳳凰塔高九層,平面呈八角形。它是鋼筋混凝土和青石砌體結構。底部還有二級步驟。二級臺階正門的“鳳凰塔”二字是時任鎮長的朱恒星所寫,二級臺階欄桿上刻有《西遊記》故事。塔內的鐵樓梯呈螺旋狀向上,塔內每層都有壹個平座,可以攀爬俯瞰。頂樓懸掛的銅鐘上刻有鳳凰塔鐘和“簡介”的資助人吳振陀的名字,以及反映永康歷史文化淵源的長聯。塔壁嵌有“鐘鳴虞書”:“農民鳴鐘,林茂糧豐,工人鳴鐘,企業興旺,學生鳴鐘,科教高峰,商人鳴鐘,財運亨通,軍警鳴鐘。鐵塔閘由蓋碗、蓮花、相輪、葫蘆等組成。相位輪有九個砝碼。妳對我的回答滿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