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元郡被廢,並入博平郡。從那以後,元縣再也沒有出現過。唐長安四年(公元704年),北魏元郡古城(今南文子村)復置萊蕪郡。此後,萊蕪縣辦事處壹直設在萊蕪市。元和十五年,萊蕪郡並入贛鋒郡,太和元年恢復萊蕪郡。治所仍在南溫村,屬兗州魯縣。宋初屬兗州陸縣,後屬清府陸縣。到了金代,負責今萊城冶煉的萊蕪監被廢除,位於南文村的萊蕪縣於大定十二年遷至萊蕪監舊址,屬泰安府。元朝和明朝保持不變。清朝屬泰安府。1915屬於濟南路。1925屬於泰安路。1928直屬山東省。
萊蕪名字的由來說了,下面考壹考:落石說。古時候傳說萊蕪城附近有壹塊石頭從空中掉下來,來源不明。按照道家的觀點,這塊石頭來自於“無”,所以該縣取名萊蕪。
賴敏說他擴展了這個山谷。公元前567年(吳佳,魯襄公六年,齊十五年),齊桓公滅賴(註:齊桓公滅賴,遷譚)。《水經註》引用古語:“齊宮鈴滅萊,萊人布此谷,城內荒蕪,故稱萊蕪。”以山取名之說。《水經註·資水》:“太武、賴左亦名為山,郡縣取其眼,漢高祖立之。”
賴和牟銀專說。王在《人與外星人》壹書中認為,萊蕪是賴、牟兩族雜居而得名。古有“牟”字,讀起來唇音重,其音與“武”相近,所以音譯為萊蕪,故名萊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