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工商資訊咨詢 - 六安招賢學堂

六安招賢學堂

招賢大院位於南安縣湯安鄉李秀文,位於全州西郊。院內有亭臺樓閣,水榭樓閣。竹子直通河邊,可以放船釣魚。

《十國春秋》王申鸞:“中原大亂,許多官吏、官員來到福建。兩年後,也就是公元902年,王申鸞派兒子嚴斌作為禮物去招募人才,他被賦與了財富。如唐右省常侍李遜、帝國兵部侍郎韓沃、中書社社都是翰林任命的。進進出出的名人先後有刺史徐夤、右拾遺戶部員袁外郎、在京招撫參軍的翁成贊、國子監博士倪姝等。

道光《晉江縣誌·王神鸞》:“中原多故,學士總避鬼混,神鸞遣子嚴斌為招賢納士之禮。如李遜、韓沃、王迪、崔道融、王彪、夏侯恕、王政、楊承秀、楊贊圖、王毅、桂傳義、鄭毅、簡媜等。,全靠它了。”

五代是中國由分裂走向統壹的過渡時期。當時的福建是個偏僻的地方,文化相對中原地區來說比較落後。許多學者、名人向泉州取經,在招賢書院創作文學,使中原優秀傳統文化在泉州乃至八閩迅速傳播,促進了福建、閩南文化的發展,在中華文化史上占有壹席之地。據統計,泉州招賢書院文人在這壹時期創作了大量的詩歌,有340多首被收入《全唐詩》及其他詩集。至此,崇尚文學之風在泉州愈演愈烈,出現了“誘子興學”的風氣,泉州也因此獲得了“海濱鄒魯”的美譽。這種風氣的形成,為泉州的文化傳承奠定了基礎,產生了壹大批人才匯聚出來。五代時,泉州有6位進士。至宋代,泉州共有862名進士(除480名有特殊姓名者外),其中五代至宋代,泉州進士有4名。在夫的位置有8個人。這種現象在全國各州府極為罕見。這些人才的相繼,與王深鸞父子創辦招賢學堂,使泉州成為好學之地有直接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