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工商資訊咨詢 - “去哪裏看中國?”我能在哪裏找到石油?——指揮所移至江北

“去哪裏看中國?”我能在哪裏找到石油?——指揮所移至江北

9月20日,1973,江蘇省石油勘探指揮部成立。此前,指揮所和烏普都駐紮在鎮江。鎮江,古稱京口,位於秦縣丹都縣,1928年改為鎮江縣,1949年設鎮江市。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西周以前是滿靜人的居住地。當周成王在中國的時候,這個地區是周王封地。東北有顧北,曾有“天下第壹山”的美譽。山上有壹座歷史上著名的坎羅基,是三國時期吳棟在甘露時期修建的。相傳是劉備出嫁的地方,廟北有壹座風景樓,是三國時東吳國太出嫁的地方。北固山由白堊紀火山噴發的粗面巖組成,堅硬,布滿裂縫。後人會做出這樣的傳說:它被稱為孫權和劉備的“試劍石”。山頂有淩雲閣,是孫夫人祭祀劉備的地方。

鎮江也是南宋著名城市,傑出女中豪傑梁紅玉“梁紅玉鼓打金山”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裏。南宋愛國詩人辛棄疾,晚年鎮守鎮江。他到北方孤山亭,非常感慨地寫下《南鄉子:登京口北固有情》名句的第壹段:“何處可窺中國?”“馮光·顧北大廈”的醒目警句。

去哪裏看中國?我能在哪裏找到石油?為確保蘇北石油會戰成功,指揮所移至江北,進駐揚州,與工地進行晝夜指揮對話。

揚州被稱為“淮左之都”,是中國古代四大名城之壹。“春風沿揚州路十裏,不如卷珠簾”“街掛千步柳映雙城”都是描寫當時揚州繁華都市景象的好句子。

揚州始建於春秋時期周三十四年(公元前436年)。當時,在夫差王的統治下,南方的吳國逐漸強大,出兵伐齊,北方征服中原,建城漢。戰國晚期至秦朝稱廣陵城,隋朝正式命名揚州。以洛陽為中心,楊迪皇帝開鑿的運河,從洛陽到淮陰長約1,000公裏,稱為永濟運河,從洛陽到河北卓君縣(今京西南)長約1,000公裏,再從鎮江到杭州開鑿長約400公裏的江南運河。揚州是江澤民主席的故鄉。他最喜歡唐代詩人杜牧的詩:“青山隱隱有水,江南草秋未枯。二十四橋月夜,玉人何處可教笛奏?”據說這首詩在意境上與莫紮特的第二十三鋼琴協奏曲相似。

我參觀了揚州屏山堂(鑒真和尚紀念館)看長江和江南。回想起杜牧的詩《江南草秋未枯》,是壹種很棒的遊覽其境的感覺!烏普隊駐地位於漢江市橋渠出口處。

江蘇石油勘探指揮部指揮長崔振東,帶著地球物理學家許和石油地質專家楊普兩個得力幹將,領導蘇北石油會戰。

蘇北盆地面積約3.2萬平方公裏。作為以印支-燕山褶皺帶為基礎的陸相沈積盆地,白堊紀開始接受盆地沈積,第三紀是坳陷發育的主要時期,最大厚度超過6000米。

該盆地由兩個凹陷組成,即東臺凹陷和鹽阜凹陷,以及它們之間的鑒湖隆起。在凹陷內形成壹系列的凸凹構造,呈東北方向排列。東臺凹陷是盆地的主體和沈積中心,自西向東分為金湖、高郵、溱潼、海安四個凹陷。該盆地向東北延伸與南黃海相連,因此常被稱為蘇北-南黃海盆地。

第三紀經歷了兩次構造運動:始新世末的吳堡運動和新近紀與老第三紀之間的三垛運動。兩期構造運動對盆地結構和演化起了區域控制作用。

第三紀沈積可分為三個主要階段:始新統阜寧組最大厚度2000 ~ 2500m,平均沈積速率0.1mm/年,是蘇北地區主要含油層系,生油條件好,生儲蓋組合好;漸新統戴南組和三垛組最大沈積厚度超過2000米,儲集條件良好。新近系鹽城組最大沈積厚度約為1700米,沈積速率在0.08 ~ 0.16毫米/年之間。

斷層是蘇北盆地的主要構造單元,它不僅控制著正負構造單元的邊界和沈積分布,形成箕狀斷陷和斷隆之間的發育,而且控制著局部構造的生成和油氣的運移和儲存,特別是以斷塊為主的油氣藏。

指揮所到達蘇北後,壹開始烏普、劉仆的鉆井隊主要投入到溱潼凹陷,後來逐漸轉向高郵、金湖凹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