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是海綿城市建設的源頭,應根據城市所在區域的地形地貌和地質結構特征,科學布局城市功能。城市的各個功能區要與城市建築結構、人口密度和抵禦城市災害的能力相匹配。城市地下排水設施的容量應與地表水收集情況相適應。城市建成區不應侵占城市水空間,而應實現“還城以水”
第二,應與生態城市建設相結合。
海綿城市不僅可以吸收降水補充地下水,為城市儲備水源,預防洪水,還可以緩解地下水開采造成的地下漏鬥,保證城市基礎安全。海綿城市建設應分為城市基礎設施和生態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糾正海綿城市在城市建設中的定位,城市作為人工自然有機體的本質功能才能得到提升,從而促進城市的持續健康發展。
三是可以結合地下綜合管廊建設。
傳統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忽視了城市排洪排水設施的建設。然而,隨著氣候變化和城市擴張,城市建成區的擴大導致城市“熱島效應”顯著,積水面積增加,建成區硬化容易引發城市洪澇。因此,海綿城市的建設應納入城市防洪。因此,將海綿城市建設納入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勢在必行,但海綿城市建設要避免城市地下空心化,形成地下河,導致城市塌陷。城市排水設施的建設可與正在進行的城市地下共同溝建設同步進行。將排水、道路、電力、通信、燃氣、熱力、環保、防災等城市基礎設施作為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強調基礎設施建設的系統性、同步性、可持續性和可監控性。
四是融入智慧城市建設。
智慧城市是城市發展的智慧,依靠智慧驅動城市發展,這是未來的城市形態。通過對綜合地下管廊的監控,及時發現城市排水情況,啟動人工強制排水設施,排除城市積水。
第五,融資要多元化。
海綿城市的建設成本很大,每平方公裏1到1.5億元不等。以每平方公裏1萬人計算,人均1至1.5萬元。所以要采取多元化的分享方式。PPP模式應該更加具體。比如新城區海綿城市建設可以納入城市基礎設施大額配套費,舊城區海綿城市建設與舊改企業、城市供水企業收入掛鉤,形成海綿城市可持續的融資模式。
更多信息請點擊這裏→雨博士?
註明出處。本文回答以傳遞更多信息為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這侵犯了妳的權益。我們會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