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古畫戲是湖南古畫戲中最有影響的劇種之壹,以長沙官話為舞臺語言。160多年來,它是從農村民歌、民間曲調和當地花鼓(包括打花鼓和地花鼓——花鼓燈)發展而來的。
長沙古畫戲從“二小”(醜角、肖丹)發展到“三小”(二小加小學生),再從“三小”發展到各種角色。然而,它仍然是長沙古畫戲的壹個重要特色。
2、湘西民俗
湘西的宴席上,雞頭壹定要給客人中的老人,雞腿要給年紀小但不常來的遠方客人。吃魚的時候,主人往往會把整條魚敬給客人。有些地方還提供“牛角酒”和“雞冠肉”,如果客人壹壹接受,主人最高興。如果有人喝的少,不愛吃肥肉,可以說明情況。如果主人不是舍不得,而是吃不飽喝不飽,就被認為是看不起主人。
3.土家族民間吊腳樓
土家族愛群居,住在吊腳的木屋裏。他們壹村壹村的建房,很少有獨門獨戶的。建的房子大多是木結構,小青瓦,格子窗,挑檐,木欄桿,走在墻角,古色古香。
壹般家裏有個小院,院前有籬笆,院後有竹箅子,綠石板鋪路,宋明點燈。壹家人過著日出日落的寧靜田園生活。
4、常德民間舞龍舞獅
每年農歷正月初壹到正月十五,桃花源人耍龍,舞獅,舉亭燈。龍燈的種類有老龍、幼龍、鰲龍、草龍、母龍、長龍和班龍。老龍、幼龍、奧龍指的是他們龍頭的形狀。
草用稻草把龍綁起來,多半是給小孩子玩的。如果舞龍的都是女人,龍就是母龍。最流行的龍是用竹絲紮起來,頭尾用彩布連起來,肚子裏有壹盞燈,長木柄,雙手高舉,不斷滾動地跳舞。
5、邵陽民俗賀郎哭嫁歌
城步苗族自治縣的長安、煙寨、五團、董鵬、蘭榮等苗族鄉鎮的侗族村寨,都有唱山歌娛樂的習慣。農忙時節,在山野裏隨時隨地都能聽到山歌。山歌甜如苗山清泉,甜如米酒,艷如山花。
每逢山寨裏有結婚慶典或重大節日,或在異鄉能唱好歌的歌手郎來苗約好跟村裏走親訪友時,山寨裏的男女就會七八人壹組聚在壹起,十幾個人壹組,推薦歌手或義務合唱或合唱民歌。唱幾個小時,甚至通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