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觀點:由於近30年的改革開放,很多基本建設都在同步發展。在大規模土木工程的同時,許多遺跡和遺址遭到破壞,有些被挖掘,更多的被盜。就考古學而言,很多遺址都是用科學方法發掘出來的,修正了很多傳統觀念和看法。比如傳統上說北齊(550-577)範崔墓出土的白瓷是中國最早的瓷器。通過近兩年對河南省鞏義市壹處瓷窯遺址的發掘,發現了北魏時期(420-534)的白瓷,使白瓷的出現又向前邁進了壹步。此外,南京發現了三國時期(220-265)的釉下彩,使得釉下彩的出現時期從唐代(618-907)到三國時期。這些都是科學發掘過程中對原有觀點的修正。再比如宋代五大名窯之壹的鈞窯,隨著科學考古的發現,壹些學者專家提出了不同的認識和看法。壹個簡單的宋代鈞窯,現在已經說到了北宋;金說;元代論;元末明初說。在從北宋到明初這樣壹個漫長的過程中,各種學說的論點都有不同的依據支持。這些發現雖然豐富了學術氛圍,但也要註意壹個很重要的問題。當壹個理論出現時,壹個觀點和壹個“產品”就會出現在我們的市場上。
2.鑒別方法:從鑒別方法來看,有科技檢測和傳統的目測鑒別方法。我個人認為,隨著科技的發展,必然會走上科技檢測的道路,但也要客觀地看到,中國古代陶瓷千百年來分布地域廣闊,窯口眾多,品種繁多。而且在同壹個窯燒制瓷器的過程中,由於溫度和窯位的變化不同,結果也不壹樣。南北方不同地區使用的瓷土也不同;窯裏用的燃料是煤和木頭,燒的瓷器也不壹樣。這是科技測試面臨的壹個非常大的問題,需要非常大的數據庫的支持,而不是簡單的把發表在雜誌上的數據搬過來應用。還有壹個關於假冒和仿制的問題。我之所以把制假和仿制放在第三類,是因為制假古往今來都有,民國時期更盛。詐騙有兩種,壹種是為了利益,壹種是為了炫耀自己的國力。比如康雍在位的時候,他把以前的東西都抄了,抄出來的東西都落在自己的尖上。他在炫耀他的國力和能力。仿制的瓷器造型和圖案追求的是原始風格,但打上了現在的風格,這也顯示了壹個技術傳承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