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物流業現狀分析,首先要解決的是基礎信息化。利用計算機、網絡等技術,信息可以共享和傳遞,使信息更廣泛地成為控制和決策的基礎和依據。在這個過程中,重要的是解決信息的收集、傳遞、處理和共享問題,從而提高決策水平,帶來效益。在這個層面上,可能不涉及流程改造和優化的問題,信息系統的任務是為決策提供及時準確的信息。
二是流程信息化,將系統理論和優化技術應用於物流的流程設計和改造,並融入新的管理體系。壹方面,它可以固化新的流程或新的管理體系,使其以標準化的方式實施;另壹方面提供指定流程中的優化操作方案,如存儲和存取的優化方案、運輸路徑的優化方案等。此時,信息系統的作用主要在於固化管理和優化運行。這種信息化建設涉及流程,因此具有明顯的行業特征。
然後是供應鏈的形成和管理,通過對上下遊企業的信息反饋服務來提高供應鏈的協調性和整體效率,如生產企業與銷售企業、供應商與采購商之間的合作。物流信息系統不僅是供應鏈的血液循環系統,也是中樞神經系統。供應鏈的基礎是建立壹個互利互惠的機制,但是這個機制需要壹定的技術方案來保證,這裏信息系統的主要作用是實現這個互利機制的手段。比如,賣方的庫存由供應商的自動補貨系統管理,制造商根據賣方的市場預測安排生產計劃。
(2)信息化建設的步驟之壹是規範管理流程。
提到信息化建設,很多人會覺得是壹個巨大的工程和投資。其實信息化只是我們工作的壹個工具,可以讓我們的工作更加規範,更加高效。因此,信息化建設成功的標誌是它是否發揮了工具的作用。
在建立壹個信息系統之前,首先要確認現有管理流程的規範性,同時要知道目前管理的弊端。
物流行業屬於服務行業,信息量巨大,傳統工具無法記錄。同時存在信息共享和溝通非常不及時的現象,嚴重影響工作效率。對員工工作的考核也停留在領導看到的表面現象,獎懲沒有明確的數據依據,管理缺乏透明度和靈活性。依靠傳統的方法和工具,無法對流程進行科學的管理和控制,簡單的電話和傳真手段也遠遠無法了解異地分支機構的運營狀況。這些都是日常管理中的簡單現象。事實上,這些簡單的現象導致了客戶服務水平的低下,影響了客戶對企業的信任和忠誠,影響了企業業務的再發展。
所以,首先明確自身的管理流程和不足是信息化建設的首要內容。
(3)信息化建設的第二步是基於數據的流程管理。
簡單來說,物流行業的流程管理可以分為幾個部分:業務受理、倉庫管理、配送管理、客戶管理和決策支持等。此外,還涉及到人員、部門、分公司、代理、配送、車輛、貨運調度、倉庫分配,有些公司還涉及到條碼、GPS、揀貨等流程,所以物流行業的流程管理是壹個比較復雜的管理過程。實施信息化建設,必須將各個流程數字化,將相關的流程數據相互銜接,將工作流程管理轉化為數據流管理,同時將關鍵數據指標轉化為決策數據。
(4)信息化建設的第三步,明確信息化建設的初始目標和規模。
當以上兩步的內容確定後,信息化建設的目標其實也就明確了,但任何信息化建設項目都不是壹步就能完成的,這取決於前期的資金投入和系統運行的效果評估。因此,需要對目標和具體過程進行分析,並對整個系統進行階段劃分。階段劃分的基礎是不影響流程管理和數據流管理,同時各個階段的系統可以獨立運行,可以集成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