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三支隊伍”優化就業服務。高度重視校友、輔導員和就業專業人員在畢業生就業過程中的助推作用。壹是通過回訪校友、定期向各地校友會發送畢業生信息、邀請校友團體來校招聘等方式,拓寬畢業生就業渠道。二是註重完善輔導員就業理論知識結構,為畢業班輔導員發放《大學生就業指導報》,提升就業政策解讀能力;撥付專項資金,支持輔導員參加各級各類就業指導和認證培訓。三是註重提升專職人員就業管理和服務水平,每年組織就業指導“微課”培訓,搭建職業發展實驗室和就業指導中心微信平臺,改版就業信息網,優化就業管理方式和流程。
促進“三互動”,暢通就業渠道。大力推進學校與地方、學校與企業、學校與學生的互動,不斷暢通就業渠道。首先是“校地互動”。2014年,學校參加了20多場產業園區交流合作會,邀請了30多個省市人力資源部門和人才交流中心進行招聘。二是“校企互動”。緊密結合畢業生地域流向,每年有針對性地走訪近百家企業,深入了解企業需求,及時調整就業指導計劃。經過近十年的積累,與學校保持長期合作的企業有204家,就業實習基地超過1000個。學校每年接收約3000個招聘單位,為畢業生提供3萬多個就業崗位。畢業生通過校園招聘會簽約率每年穩定在70%以上。三是“校生互動”。將就業指導咨詢室搬進宿舍,方便學生咨詢;在學生宿舍設置電子顯示屏,滾動顯示單位招聘信息,及時傳輸就業信息;每年3-5月期間和大型招聘會前夕,專職就業工作人員和畢業班輔導員輪流走訪學生宿舍,了解學生實際需求,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就業困難的畢業生順利就業。
統籌“三方聯動”,構建長效機制。註重構建招生、培養、就業三方聯動機制,努力提高畢業生就業競爭力。壹是以就業和社會需求為導向,近年來30所院校調整優化為23所,優化了學科和專業。二是畢業生就業率是確定各專業招生人數的主要依據,就業狀況不好的專業減少招生計劃。三是充分考慮招生計劃與人才培養過程的有效銜接,推進招生改革,實施大規模培養。四是修訂本科教學計劃,建立學生“招生-培養-就業”全過程的專業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