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工商資訊咨詢 - 發展經濟,重視教育,革故鼎新,移風易俗。

發展經濟,重視教育,革故鼎新,移風易俗。

發展經濟,重視教育,革故鼎新,移風易俗。

1.開墾農田,籌集軍需,發展經濟,穩定社會。

曹操意識到“立國之術,在於強兵足食”(《墾荒序》第30頁)。公元196年(建安元年),曹操迎漢獻帝遷許昌。由於連年戰爭,農業遭到嚴重破壞。曹操接受了早佐和韓浩的建議,開始開荒。以造佐為屯田隊長,後為電農中郎將,養民至許昌附近屯田,年入百萬,倉滿數年。公元199年(建安四年),吐蕃暴君等人被發配青州,定居黃河。公元206年(建安十壹年),曹操派“國之元朝置屯田,元之士與民往來,計民設官,明作業之法。五年,倉富,民爭勸樂”;公元209年(建安十四年),設揚州縣令,開少邳(今安徽壽縣南)屯田,命蒼賜為淮南隋及屯田校尉,為的是給合肥駐軍(《曹操年表》第199、204、206頁)。建安以來,曹操先後在許昌、青州、淮南等地開墾田地,對解決軍需、恢復農業生產、穩定社會起到了積極作用。

2.建學校,發展教育

公元203年(建安八年),曹操在《學序》中指出:“自亂以來的十年中有五年,後人未能見仁義禮之風,我很傷。使各縣各鄉學文學,縣內五百戶有校官,擇鄉教之,使王之道不先廢,而利天下。”(第32頁)他痛心地看到連年戰亂,經濟衰退,人民流離失所,教育落後,社會道德敗壞。在《風俗整潔序》中,他特別指出,在袁紹統治的河北冀州等地區,社會道德風尚問題十分嚴重。當時社會上有人制造謠言,說黑的就是白的,顛倒是非,誣陷忠義等醜惡現象,曹操也指出:“自亂以來,謗詞難用褒貶。”主張“以罪為罪”反對誹謗(第30頁)。

他還下令廢除壹些自古流傳下來但不利於人民生活和生產的風俗習慣。他在《明罰令》中說:“聽說太原、上黨、西河、雁門,冬至日後壹百零五日,皆寒寒。”也就是古代的寒食節。曹操指出“北方寒地,老幼體弱,必有不堪之苦,以致不準人吃寒食。違者父母判半年,官罰百日,長俸得之。”(第35頁)

當時地主官僚爭風吃醋,攀比奢侈,實行重葬的習俗。征服袁譚後,曹操頒布赦袁同惡,禁止報仇重葬的命令:“民不可得仇,禁止重葬,皆受法律制裁。”(《三國誌·武帝》)禁止互相爭鬥,不準互相攀比,大辦喪事。曹操主張繼承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習俗。人死後,不應以厚葬,也不應以良田熟土葬。“古時候葬的人,必定住在不毛之地”(51頁)。

3.優雅節儉,不華麗

曹操雖然身居高位,卻過著儉樸的生活。史書說他“雅儉不華麗,後宮衣裳不錦繡,只看屏,壞了就補。”曹操娶女,“皆以帛,惟十人從侍女”(《三國誌·武帝》)。他自己也說,“我的衣服被子都是十年的,每年都忍不住感恩。”"當世界第壹次被決定的時候,我禁止在我的房子裏燒香."(《內誡》第53頁)在遺產中,他交代:“我死後,我把我的大衣服保存得和活著的時候壹樣,...我把它們像活著的時候壹樣收集起來,埋在葉芝的西山上,...沒有隱藏的寶藏。”(第58頁)曹操樂觀儒雅,愛好音樂,善於養生。他也知道壹些關於醫療健康的知識。

曹操生活在壹千多年前的封建時代,自然有其階級和歷史局限性。但從是否對社會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的角度,綜合分析他的政治軍事思想,可以看出他是我國歷史上壹位傑出的具有開拓精神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他的許多積極思想對今天的人們仍有積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