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是中國唐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2月16年至763年2月17年)唐朝將領安祿山、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與唐朝爭奪主導權的內戰,是唐朝興衰的轉折點。
內戰造成唐朝人口大量流失,國力急劇下降。因為發動反唐叛亂的指揮官主要是安祿山和史思明,所以這次事件被命名為安史。因爆發於唐玄宗天寶年間,故又稱天寶之亂。
擴展數據:
安史之亂的主要人物:
1,安祿山
安祿山(703-757),潁州(今遼寧朝陽)人。他的真名是康,他的名字是Jada山。他的父親可能是壹個姓康的胡人,母親阿什德是壹個突厥女巫。
安祿山父親去世早,自小隨母親生活在突厥部落。後來,他的母親改嫁給了土耳其將軍安伯珠的弟弟閆妍。開元初年,他的宗族被打散,破敗不堪。他與大將安道邁、蕭傑、安伯、安、安文貞的兒子逃離突厥,與安結為兄弟,改姓安,名廬山。
安祿山是唐代割據勢力的原始創始人之壹,也是安史之亂的主犯之壹,建立了以為國號的燕政權。
安祿山又胖又瞎,長期由壹個信得過的太監為她穿衣。二兒子安慶緒因為對小兒子的疼愛,看到安祿山不寵他就心生怨恨。他命令安祿山寵信的太監李豬兒刺中他的腹部而死,安哥拉的勢力開始衰落。
2.史思明
史思明(703-761),原名甘英,伊寧府突厥人,住潁州柳城。他很醜,懂六種語言。和安祿山在壹個鎮上。天寶初年,立下赫赫戰功的將領,了解平陸軍務。從安史之亂到契丹,表虜兵馬。
安史之亂,他略集河北,被安史任命為楊帆節度使,轄十三郡,兵八萬。而安慶緒殺了魯山,自立為帝。被唐師打敗,投降了鄴城,投降了唐朝,被封為歸義王,楊帆長史,河北節度使。
蘇宗怕他再造反,如果計劃謀殺他,就起來再造反。公元二年(759),魏州(今河北)被稱為大聖紂王,國號應為田。
後兵解鄴城之圍,安清緒(今河南安陽),殺清緒,還楊帆,稱帝,更名大衍,建立元順天。商元二年(761)春,史思明被其子史朝義及部將所殺。
百度百科-安史之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