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條河落後了二十年。
川龍島面積只有3平方公裏。向西流去的西枝江在島的東部分成兩部分,緊緊地包圍著島,在島的西部匯合為壹。現船隆村民委員會設在島上,轄有陸、吳、徐、向、徐等2300多名村民。川龍人世代以農耕為生,但在四面環水的島嶼上缺水。耕地只有133.3公頃,水田只有16.7公頃。據島上的老人說,500年前他們的祖先在島上定居時,壹直是乘小木船渡河與外界交流。時至今日,500年過去了,在漫長的歲月裏,川龍人依然依靠小木船出入。不同的是,柴油發動機已經取代了當年的便士劃槳。
沒有橋給川龍人增加了很多麻煩。雖然與平潭魏鎮僅壹河之隔,但外界的熱鬧在這裏似乎遙不可及。用徐吾村壹個小組長徐必峰的話說,穿龍村至少比對岸的平潭魏落後20年。到目前為止,村子裏沒有自來水。四個自然村的村民全靠島上的兩口井挑水,最遠的壹口要走上千米。村子裏沒有有線電視。70年代沿海隨處可見的魚骨天線,至今仍是村裏的壹道風景,但只能收到CCTV 1和珠江衛視的電視節目,而且常常是“雪花飄飄”,沒有色彩;村民建房時,所有的建築材料都要用小渡船運過河。島外壹塊0.15元的紅磚,運到島內要貴5毛錢。村民買手扶拖拉機,要卸八塊運到島上。目前島上只有兩輛手扶拖拉機和幾輛摩托車,沒有修水泥路。大多數自然村都通過蜿蜒的小路進行交流。
川龍人每天都離不開船,卻又愛又怕。去年夏天的壹個早晨,洶湧的西枝江突然將河水拉寬到100多米。像往常壹樣,30多名工作和駕駛博覽會的成人和兒童擠在小渡船上返回島上,但當船到達江新的柴油機時著火了。無論船夫怎麽努力,都無濟於事。失去動力的渡船像脫韁的野馬壹樣沖向下遊,壹路上險象環生,最後幾艘漁船。歷史上,川龍人過河葬身魚腹的事屢見不鮮。
橋梁施工還有654.38+0.5萬的缺口。
修建壹座堅固的橋梁,成了川龍人幾代人的夢想。90年代初,大橋的建設正式提上川龍人的議事日程,雖然經過10年的準備,因資金不足而擱淺。去年,壹座長1.84米、寬8米、總造價375萬元的鋼筋混凝土橋梁藍圖出爐。省、市、縣交通部門為大橋籌集資金1萬余元。消息壹出,川龍人歡呼雀躍,慷慨解囊,壹下子籌集了上百萬元,使大橋得以順利開工。川龍村村支書許告訴記者,建橋是“解放”川龍交通的攻堅戰。雖然建橋資金還差1.5萬元,但他們壹定會想盡辦法籌集資金,讓大橋按計劃建成通車。(記者葉葉)
好吧,我只找到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