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工商資訊咨詢 - 百家爭鳴中儒家與法家的區別與聯系

百家爭鳴中儒家與法家的區別與聯系

說到儒家,腦海中可能會浮現出慈祥安詳的長者,手捧壹卷《論語》,若有所思。

提起法家,妳可能會想到嚴厲冰冷的官員,拿著法令,壹本正經地宣讀出來。

儒家和法家在中國歷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那麽這兩個學校有什麽聯系和區別呢?讓法家文化告訴妳。

儒家學說,又稱儒教或儒學,是孔子創立的。在歷史演變中,它逐漸發展成為壹個以“仁”為核心,宣揚仁義禮智信等傳統美德的思想體系。是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學派,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儒家思想流傳了幾千年,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法家則是以“依法治國”為核心思想的重要學派,致力於研究國家治理之道,提出了富國強兵、依法治國的思想。法家把法律視為有利於社會統治的強制性工具,重視法制建設,為後來幾千年的中央集權封建統治提供了理論基礎。那麽儒家和法家有什麽區別和聯系呢?

第壹,理論基礎不同。

儒家堅持傳統的治國之道,崇尚“仁”、“禮”的核心觀點,認為人應該以禮、以德治國,而不應該受到法律的懲罰。法家認為,法治應該是法治,人性本善本惡,從歷史演進的角度看推進法治的重要性。

儒家思想的理論基礎是性善論,這也是“仁政”可能實施的基礎法家思想的理論基礎是性惡論,認為人性本惡,人的惡毒是無法改變的。主張法、術、勢相結合的用人治國方略。

第二,對社會秩序的不同看法

儒家從根本上否認社會整齊劃壹。認為人有智、愚、德、孝,社會應該有貴賤之分。勞動的農民、工人、商人和勤勞的文人各司其職,形成了尊卑的對立;也認為親屬關系要以輩分、年齡、父母等級、性別等條件來形成親疏、尊卑、輩分的劃分。

法家雖然不否認尊嚴、尊卑、尊卑、親疏的差異和存在,但認為法律的賞罰是客觀的、絕對的標準,並不因人而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能有差別,不能有個別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