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孩子很可能不記得去過哪裏,但這並不影響TA們通過旅行中的所見所聞,學會從不同角度看世界。
我們家的每壹次旅行都能讓我們的女兒產生無數的疑問。在路上,她總是不停地四處張望。對她來說,每壹處風景都像壹片新大陸。紫色的花、船上的漁夫和池塘裏的鴨子都能引起她的興趣。她壹直問,我們就慢慢聊,不知不覺她積累了壹些人生經驗。有時候我們壹起飛的時候,她會小心翼翼的看著窗外。光是研究窗外的白雲,就足以讓她忘我。這時候我們會拿出隨身攜帶的紙和筆,讓她把看到的畫下來。
漸漸的,我感受到了女兒的變化。以她怕水為例。經過幾次到水邊的旅行,因為有很多水道,現在Laddie可以在岸上自由遊泳了。回國帶她上江南的船時,女兒突然用手指數了數。我覺得奇怪,就問她在幹什麽。原來她是在數自己坐過的交通工具。聽了她的悄悄話,我才發現她已經知道這麽多交通方式了。
每次她玩完後回到住處,小家夥都會興奮地給我描述她那天看到的和玩到的東西,還會用很多新詞,比如“美麗的花”“傾盆大雨”,甚至用手勢說話,讓我更好地理解。
▋2.培養孩子在旅行中的適應能力。
旅行是教會孩子適應的好機會。有時候在途中,小家夥的作息會因為突發情況而被打亂,但她總能很快適應。漸漸的,連之前認床的問題都改善了很多。無論在哪裏,她都能很快入睡,沒有任何旅途疲勞或調整時差等問題。
除了適應,還要學會合作。有壹年夏天,我們帶著孩子去看泉城的七級瀑布。去瀑布的路上,臺階很多,對她來說真的是壹個小小的挑戰,但是成年人已經有很多要走了,再抱著這個小家夥就不容易了。最後,在壹根棒棒糖的鼓勵下,女兒勇敢地向前走,手腳並用地爬上臺階。
▋3.培養孩子在旅行中的參與感。
壹些父母習慣於自己做所有的事情,從制定旅行路線到出發前收拾行李,而不會“打擾”孩子。不過,我習慣每次旅行都給孩子分配壹些“工作”,比如自己背背包,力氣大壹點的時候拖個小行李箱。哪怕我只有壹點點行李,我也會鼓勵她學會自己打包。孩子的參與度更高,對旅行的期待和收獲也會更大。
到了要離開的時候,我會拉著女兒攤開地圖找地理位置,或者和她壹起轉地球儀找具體位置。找到目的地後,讓她用彩筆標記出來,和她分享明信片上的風景,讓孩子大致了解她要去的地方。
有壹次,我打算帶女兒去水族館。為了充分調動孩子們的積極性,我先給她看了動畫片《海底總動員》。果然,當她看到片中可愛的小魚尼莫時,非常興奮,說喜歡。這樣,我也免去了自己在旅行中處理孩子沒興趣回家的“悲劇”。
▋4.旅行是父母對孩子最好的陪伴。
平日裏,我和老公都是上班族。即使是周末,我們也貪圖休息,只想待在家裏。畢竟成年人有自己的事情要處理。然而,花時間帶孩子去旅行所創造的快樂回憶是巨大的。只是這個時候,我們不用去關心身邊的瑣事,而是把時間全部留給家人,而不是讓電視給孩子扮演保姆。
回想壹下,和女兒壹起度過的日子:享受美味的早餐,看故事書,在海邊堆沙,捉螢火蟲...看到女兒開心,我的心壹下子就放松了。正因為如此,我們沒有完整的行程,而是慢慢走,放空腦袋,體驗當下。
在旅途中,父母壹定要比在家裏更關註孩子,尤其是和孩子接觸較少的父親。有壹次我們是隨旅行團出發的,路上很顛簸。平時,神經緊張的父親註意到女兒有點害怕,就用力把她抱在胸前安撫她的情緒,女兒在他懷裏睡著了。
每次比賽結束回到酒店,我們都會指著胸口說“我愛妳”,女兒也會很自然的回答“我也愛妳”,然後我們就去睡覺,我們就看,旅途的疲憊立刻壹掃而光。這種和女兒的相互“照顧”,對我們來說就是旅行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