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在宋代的基礎上,繼續燒制青花釉面瓷。釉色與宋代相近,略偏藍,器不如宋代白,透光度略差。器壁變得比宋代更厚,器形也由輕而直變為厚而飽滿。盡管出現了壹些優秀的作品,但與宋代相比,其規模和質量都逐漸下降。在明代,作為壹種傳統產品,青花瓷仍然在私人窯中燒制。其燒制應分為三個時期:壹是元末明初交替時期;二是洪武前中期;第三,洪武後期到永樂初期。
民窯主要是日常生活用的盤、碗、碟等圓形器皿,盤分為印、素兩種。從器皿形制和紋飾來看,前盤處於元末明初交替時期,受元代遺風影響較大。其造型與元代的樞盤十分相似,盤內壁印有纏繞的花朵或菊花。更清晰的裝飾圖案,可以清楚地看到每壹朵花的細節和每壹個馬賽克的莖和葉脈。盤底略厚,內底略凹,留有明顯減底厚薄的階梯狀弦紋,圈足較小,足壁與元代略有不同。元代的足壁從足端切開後略向外翻,用手就能輕松提起。此時腳壁從腳端開始旋轉後是直的、內收的,用手擡起不容易。足端平切,沙底淺底,旋切較平,部分有細旋痕,乳突明顯。露出的輪胎有的是窯紅色,有的是白色。
前期、中期、後期的造型大同小異,多為素面,菜的造型是折疊的。從造型對比來看,早中期受元代釉面折碗影響,盤壁折角生硬,圈足較小。挖足時出現了壹個圓渦狀的粗足,呈傾斜狀,內壁向外折疊,沙底和足中心有明顯的乳白色突起。後期菜向外卷曲,折的角度趨於柔和的曲線;盤內核微凹,圈足膨大,足壁直壁,底面平坦,乳突小。至此,洪武後期的修腳法基本定型,對整個明朝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青花琉璃蓮花燈
從明初洪武時期的青花釉瓷來看,胎質堅,但不精,胎質為白色或灰白色。前期釉色白中帶青,仍有青白色或影藍色的感覺。中晚期的青花釉雖厚潤,但釉面比明代其他朝代更灰,玻璃化程度高,釉面自然張開,有釉收縮和窯塵。這種燒制過程壹直持續到永樂早期。由於品種單壹,釉色變化不大,質量不符合市場要求。後來又被民窯主流,淡雅的青花瓷,五彩的彩瓷,彩釉瓷所取代。洪武官窯中,青花釉的品種沒有文獻記載,也沒有典型器物傳世或出土。上世紀90年代初,揚州舊城改造工地出土了這種托盤,殘托盤底徑22cm。外側印刷,胎內側施青花釉;主要的裝飾圖案是壹束花瓣飽滿的蓮花,上面點綴著蓖麻紋。蘆葦尖挺拔,荷花的絲帶若翻葉般委婉地飄著。與元代或永宣年間的同類雕、印或青花器物相比,紋樣在布局和裝飾風格上有所不同。但是,元朝的遺毒更重。胎體漸細,胎質堅白,圓足大,旋切規整,足端平切,足高垂直內外齊平,底面光滑平整,有明顯旋痕,未見乳房狀突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