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疾兒童常見的心理困擾第壹,敏感敵對,容易情緒化。自卑使他們非常在意自己的缺點,過分關註別人的語言、行為和態度,對別人的評價極其敏感,對外界情緒反應強烈,波動大,容易生氣,經常與人發生矛盾。
第二,自閉和自卑容易誘發孤獨感。殘疾兒童學習效率低,失敗經歷多,容易產生自卑和無能;由於過度的保護和照顧,他們可能任性、自私,並伴有強迫、焦慮、自閉、情緒和行為障礙等問題;他們願意與同齡人交往,尤其是殘疾人。他們不想和周圍的人交往。久而久之,他們會感到孤獨,變得內向,甚至出現交流和社交障礙。
第三,抱怨和悲觀容易消極。當殘疾兒童遇到困難或被嘲笑時,他們會抱怨自己的親人、朋友和不公平的命運。他們往往認為自己無能、多余,往往對自己失去信心,產生悲觀情緒,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
殘疾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第壹種方式是培養積極健康的情緒,幫助殘疾兒童找到自我。通過教育活動,殘疾兒童可以學會自我調節情緒,學會表達情緒,疏導負面情緒。比如生氣的時候可以聽音樂,畫畫,運動,難過的時候可以找朋友傾訴。當妳焦慮的時候,妳可以放松自己。我們也可以從殘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入手,逐步讓他們認識到自己並不是無能,從而激發他們的內在動力,調動他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他們逐步建立自信,找到自我。
第二,優化生活教育環境,潛移默化地影響心理情緒。環境是教育中的壹個重要因素。穩定的生活和教育場所、必要的物資設備、適宜的空間條件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物質基礎。在教室的布置上,貫徹?壹個語言版,壹個玩具櫃,壹個生態窗,壹個音樂角?心理健康課有利於教師發展學生的多元智能。
第三,開展心理教育活動,把握健康心理的發展方向。通過心理活動培養學生的自我意識,通過誌願奉獻活動培養學生主動融入社會和周圍環境的心理能力。比如利用義務勞動節讓他們感受到奉獻的快樂,增強他們關心和服務他人的自我價值感。
第四,家庭和學校合作,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家長和老師要及時溝通,開展學生、家長、老師共同參與的活動。通過活動使三者更好地融合,從而更好地走進學生的內心,采取積極的心理教育方法。加強殘疾兒童家長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教育,定期為家長舉辦講座,向家長宣傳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普及心理健康知識,使其支持學校開展殘疾兒童心理健康教育。
殘疾兒童的教育方法靈活多樣。教師在生活中要兢兢業業,盡可能地消除他們的心理障礙,讓他們長大後能自理自立。這些孩子的家庭、學校、社會都伸出了關愛之手?引導它行動,持之以恒,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我相信殘疾學生可以和健康人壹樣快樂的生活,為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
殘疾人的認知特點是什麽?殘疾人作為壹個特殊的群體,不僅具有與普通人相同的心理特征,而且有其獨特的心理表現和認知特點。由於殘疾類型不同、殘疾程度不同、殘疾時間不同(先天性殘疾或獲得性殘疾),他們的認知特點也不同。
盲人,尤其是先天性視力殘疾或兒童期殘疾的盲人,缺乏甚至沒有空間概念,沒有視覺形象,對周圍事物沒有完整的畫面。因為人的外部信息90%來自視覺渠道,盲人的形象思維很不發達。雖然他們的聽覺和觸覺都很靈敏,但也無法彌補這種損失。但另壹方面,盲人因為沒有視覺信息的幹擾,形成了熱愛思考、善於思考的習慣,相應的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也相對發達。由於他們發達的言語聽覺能力和良好的記憶力,他們擁有豐富的詞匯,這也有助於他們強大的言語能力。所以很多盲人給人的感覺是健談、條理清晰、詞匯豐富、語言生動、推理充分。
聾啞人失去聽力,靠手語與人交流,靠視覺器官獲取信息和交流。所以他們視覺敏感,形象思維發達,邏輯思維和抽象思維相對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