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翁方綱(1733~1818),字鄭三,字,號,號蘇宅,順天大興(今北京市大興區)人。清代書法家、文學家、墓誌銘家。乾隆十七年,中進士,授編修。曾在廣東、江西、山東三省學習政治,學士學位,官至內閣。嘉慶二十三年,卒。精通金石學、樂記、書畫,並對詞章有所研究,書法與柳永、梁同時期的和齊名。在詩歌創作“肌理論”方面,著有《粵東金石略》、《蘇米齋蘭亭考》、《復初齋詩賦集》、《小石番亭記》等。
2.柳永(1719-1804),本名崇儒,清代政治家、書法家施安,大學士劉統勛長子。我祖籍安徽碭山,出生在山東諸城。乾隆十六年(1751)進士。歷任國子監庶吉士、太原知府、江寧府知府、內閣學士、體仁館學士。他以遵紀守法、誠實正直而聞名。柳永書法造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書法家。他被世人稱為“濃墨宰相”。嘉慶九年十二月(1805,1)病逝,享年八十五歲,追贈太子太保,謚號文清。
3.梁(1723 ~1815)清代書法家。字英,號善周,晚年生於錢塘(今浙江杭州)。大學生梁的兒子。梁是乾隆十二年(1747)的舉人,十七年被授予秀才的特殊地位。著有《波羅廟遺風集》。梁家學探源。他從小接觸書法,12歲就能寫漢字。初學於顏真卿、柳公權,後至中年,師從米芾。70歲後,兩者融合,變得自然。他研究書籍60多年,久負盛名。他的書上刻有許多銘文。梁擅長楷書和行書,晚年還能寫小楷。他的劇本緊湊而優雅,尤其精致。
4.王文誌(1730-1802),清代官員、詩人、書法家。字玉清,號夢樓,江蘇丹徒人。書法,以魅力取勝。有《夢宅詩》、《快雨堂題跋》。曾隨翰林參加權魁赴琉球。乾隆二十五年,進士,教編輯,參加讀書,到雲南臨安知府。回來後,我無意進入仕途。
擴展數據:
清初書法界的主流是鐵派。康熙善董,善趙,董趙書法風格風靡天下。明初,“臺閣體”演變為以黑圓光為特征的“亭體”,代表書法家有張昭、翁方綱、柳永、梁、。後四人稱為“清四家”,劉稱為“濃墨宰相”,王稱為“淡墨探花”。與此同時,壹批民間畫家對書法進行了探索,將各種書法流派與中國畫融合,產生了特殊的藝術效果。
事實上,“清四家”中只有柳永比較成功,其他各派只是在當時的官書上走出了董、趙的藩籬,所以受到當時人們的重視。從藝術的角度來說,超越或趕超前人的地方並不多,都有各自的缺陷。所以先生說,“清書推四大家,各有其壹,即蓋誠(太子)板、劉維、、鐵(。別扭的是裝腔作勢,狂妄的是心虛的;”猶豫不決的人想退得更遠。"
百度百科-清代四大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