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面條像皮帶
民謠:三秦面真的很好吃。它們像皮帶壹樣又粗又寬。面條又香又細(寬如腰帶)又白,吃起來清爽又餓。
2、鍋盔就像鍋蓋
評書:餅徑二尺,圓厚如鍋蓋。陜西把糕點叫做鍋盔,內脆外脆,攜帶方便。
3.壹道辣椒菜
民謠:雖然川湘可以吃辣,但是在嶗山吃辣很嚇人。用鹽和熱油攪拌麻辣面,混合面條,將饅頭放在米飯下面。
4、碗難分。
民謠:嶗山的飯碗特別大,面和菜都是百花齊放。壹碗能填飽肚子,但老碗會在會上扯話。
5.頭上戴塊手帕
歌謠:陜西農村老太太戴在頭上。防曬防塵防雨,洗手擦汗更優雅。
6.房子的壹半被蓋住了
民謠:半蓋的鄉村房屋節省勞力、材料和木材。擋風遮雨禦寒,冬暖夏涼。
7、女孩不是外在的
歌謠:長安建都十余代,英才常在。好天氣好生活,陜西姑娘不算外國。
8.沒有椅子就蹲起來
歌謠:老山的脾氣真的很怪。他沒有坐在凳子上而是蹲起。問他為什麽不坐,他說很舒服。
9、睡枕石
民謠:三秦大地的莊稼漢不喜歡軟枕頭,喜歡石頭。寒,固,奇效,提神醒腦。
10,秦腔不唱。
評書:民風淳樸堅韌,秦腔臉譜尖叫。臺下的觀眾樂壞了,不怕舞臺被掀翻。
擴展數據:
陜西第六奇屋半蓋的由來;
由於關中地區地處內陸,屬於典型的大陸性幹燥氣候,關中地區天氣幹燥多風,當地木材匱乏。於是,人們因地制宜,發明了半蓋的房子。
建造這樣的房子,當然用的材料都是當地的材料,用當地的黃土和泥土做成泥胚,高40厘米,長50厘米,厚10厘米。幹燥後,它們被用來建造墻壁。條件好的話燒成青磚。這在關中地區叫“糊修補”,真正的意思是“胡砌磚”。
但是,這樣的房子不僅節省了大量的木材和磚塊,還節省了勞動力。省工省料的半個房子絕對不是豆腐渣工程的代名詞。其實每壹套房子都是房主多年辛勤勞動和汗水的結果。同時也是子孫後代的棲身之所。
因為房間面積縮小了,保暖性和透氣性都比較好,比大瓦房冬暖夏涼。因此,經濟實惠的小半房成為陜西關中地區農村的首選。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陜西十大妖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