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是必填項。新農村“20字”要求內容豐富,內涵深刻,充分體現了新形勢下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發展的要求。為此,今後五年,國家將重點加強農村環境整治和新村鎮建設;發展農村各項社會事業,培養新型農民;加強農村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設,倡導新風尚。
“新”在高度。“建設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壹項重大歷史任務”,是適應我國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新階段的要求,把農村工作提高到壹個新的高度。因此,未來五年,國家將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各級政府對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的投入,擴大農村公共財政覆蓋面,加強政府對農村的公共服務,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和農業信息化建設,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
新農村“20字”要求息息相關:“生產發展”是物質基礎,“生活富裕”是具體體現,“鄉風文明”是思想基礎,“村容整潔”是環境氛圍,“管理民主”是制度保障。這五個方面相互融合,相互補充,相互促進。那麽,具體來說,新農村應該主要有五個“新”:
壹個是新村鎮。新房子、新設施、新環境是新農村的重要標誌。只有建設新的村鎮,新農村才有堅實的基礎。
二是新型農民。有文化、有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是建設新農村的基礎。農民是建設新農村的主體,建設新農村必須培養和造就千千萬萬高素質的千千新型農民。
第三是新時尚。建設新農村的思想基礎是革除陋習,培育新風,倡導健康、文明、科學的生活方式和鄰裏和睦的良好環境氛圍。
第四是新產業。縣上有支柱產業,鄉上有富民產業,村裏有板塊產業,這些都是支撐新農村的物質基礎。只有發展新的富民產業,新農村建設才有產業支撐。
五是新機制。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則,擴大公共財政在農村的覆蓋面,加強政府對農村的公共服務,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是保障新農村建設的根本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