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是,原本獨立的兩個人,如何走到壹起,彼此熟悉,彼此相似,攜手前行?
亞裏士多德提出:“它隨之而來。”
它最初是用來解釋在發展過程中如何把兩個不相關的東西結合起來。
而這也可以適用於談戀愛。
但不是哲學上的概念能幫妳談戀愛,能幫妳鎖定戀愛對象,然後他就會和妳產生感情,甚至談戀愛。愛情,首先是有機會遇到妳想要的人。這並不是說哲學是壹臺機器,通過它人們可以喜歡妳。同時也不意味著通過哲學來談壹場柏拉圖式的戀愛,因為柏拉圖式的戀愛在概念上是純粹的,不存在彼此相處的可能。
談戀愛就是遇到自己喜歡的人,希望他喜歡妳,妳也喜歡他。哲學可以幫助這壹點。
第壹,“陪伴”這個概念強調的是過程。就是在妳知道任何事情之前,比如希望兩個人成為情侶,都有壹個改變的過程。對於亞裏士多德來說,這個過程就是妳們有成為戀人的潛力,然後通過“相伴”的發展逐漸成為情侶。這個變化是壹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妳要能享受過程的每壹步。
第二,要保持升降。亞裏士多德有壹個想法,任何事情發生之前,都有壹個潛在的可能性,這樣這個潛在的可能性才能發生。就像妳要追求壹個人,至少要有接觸,讓自己有具體的感覺。
第三,要徹底忘記追求異性的目標。為什麽忘記目標?因為只有忘記目標,妳才能簡單地保持聯系,享受過程。
第四,因為忘記了目標,所以不在乎成敗,然後享受過程。就像打球壹樣。在遊戲過程中,妳必須享受運動。妳會贏最好,輸了也沒關系。為什麽?因為大家都努力了,這就是享受的過程。如果是為了贏,只想贏不想輸,比賽的壓力會很大。同理,妳追求壹個人,目的就是追求,就是目的性太強會嚇到對方。
談戀愛本身就是壹個過程,從壹開始的陌生人到最後成為情侶。回想起來,整個過程的每壹步都是應該努力的方向。其實有沒有這個結果,在享受的過程中並沒有那麽重要。
古人雲:“柳暗花明又壹村。”
除了愛情,做任何事都逃不開“陪伴”這個概念。所以要把“陪伴”的觀念內化到生活中去。
本文觀點來自教授袁的附文:哲學可以教妳談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