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打盲井損失很大,井的半徑還得全盲,不考慮人工損失。建井人最怕的就是井底流沙。這種井,井底只有沙子流,沒有水,打井就宣告失敗。但僅僅有水,打井的任務還沒有最終完成,更復雜的工序還在後面!
水在井底,需要提水,但是怎麽提水呢?這時候滑輪就派上用場了。其實所謂的滑輪只是由壹個曲柄、壹個卷筒、壹根井繩、壹根長軸和兩個支架組成。起錨機的曲柄是壹根自然彎曲的木頭。在北邊找了壹棵老榆樹,好好看了壹根樹枝,砍下來稍微加工了壹下。俗稱“絞盤柄”(後來也用鐵絞盤柄)。把它放在壹個圓鼓上,用鐵箍牢牢固定。起錨機有的是木匠做的圓形滾筒,有的是就地取材。方法是用粗樹幹,中間穿長軸,裝上卷揚機手柄,用過去大鐵車的兩個支架或輪子把卷揚機支撐在井口上。這就是以前人們所說的“井床”。我認為李白《靜夜思》中“床腳壹線那麽亮”這句話指的是井床,而不是我們現在睡覺的床。在滑輪上系壹條鐵鏈或壹條長繩,長短視滑輪與水面的距離而定,繩底系壹個柳葉罐,人搖動滑輪就可以打水。
那麽什麽是柳葉罐呢?以前北方沒有外國的鐵桶,人們用木桶提水,不僅制造工藝復雜,而且容易損壞。有壹個坎尼金定律,就是系統中任何壹個環節出了問題都會影響整體效果。其實也是從側面告訴人們,木桶如此破損。後期雖有鐵桶,但在當時是珍貴的。因為北方冬天零下三四十度,井邊和井底到處都是冰。鐵桶怕碰,平了就疼。於是人們利用現有的材料,因地制宜發明了柳條罐。用細柳條編織而成,柳條隨處可見,方便收藏。用柳條編筐編籃是當地人的特產。因此,人們把柳條編織成可以盛水的器皿。因編織後形似瓦罐,人們將其命名為“柳缸”。有人視之為井裏鬥,也稱之為“柳缸鬥”。柳燦真的是壹個完美的人。被水浸泡後膨脹,膨脹出柳條中間的縫隙。有時候用來打水甚至是不漏水的,而且耐腐,耐磕碰。說到硬的東西,彈性好,耐用,經濟。所以,編柳葉罐也是壹項偉大的歷史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