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住房維修基金已成為城市居民關註的焦點。這筆維修基金,是開發商和購房者在買房時繳納的,用於住宅樓公共部位和設施設備的維修,被很多業主貼上了“收了很高興,收了很痛苦”的標簽。
記者調查發現,作為商品房的“養老金”,公共維修基金使用繁瑣,深度休眠,法律保障不健全。各方面的問題讓這只總存量超萬億的基金備受爭議。
麥迪遜廣場是天津南開區的壹個商品住宅小區,6棟高層,近千戶。最近有居民發現小區的高速電梯偶爾會出點問題,這讓他們很緊張。
住在頂樓的馮先生曾經被鎖在電梯裏。在與物管公司溝通不暢的情況下,他突然想起買這套房時,家裏交了近萬元作為公共維修基金。購房合同上寫的很清楚,這筆錢可以專門用於電梯等公共設施的維修,所以我想嘗試申請使用這筆錢。
但通過咨詢,馮先生發現,使用維修基金需要壹系列程序,尤其是需要三分之二業主同意且小區維修的建築物總面積達到整個小區的三分之二。這兩條規定讓他無所適從。因為業主之間互不相識,業主委員會又不是專業機構,所以發起這麽大規模的咨詢和意見征集,太激烈了。除此之外,發起人還要通過專業機構出具維修更新改造方案和維修更新改造方案確認單,甚至還要準確寫明每壹個項目方案和每壹筆資金的使用明細,這只能讓業主對工作強度和專業要求望而卻步。
和馮先生有過同樣經歷的業主不在少數。天津市河北區人大代表、大水律師事務所主任潘強告訴記者,幾年前,河北區某小區路燈多年不亮,嚴重影響居民出行安全。選民向他反映了這個問題。潘強在天津舉行的十六屆人大壹次會議上向有關部門提出建議。
後來天津市房管部門收到建議,下發了回復。潘強發現,要想用這筆錢,真的很“難”,業主要經過“七道程序”:業主申請、小區三分之二業主同意、房產行政主管部門審核、專業工程師現場勘察、三方驗收、提交明細、業委會蓋章。
這七道程序就像“七道坎”,很多維修項目往往很難堅持到最後,而且要耗費大量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