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培訓經歷(ps,業內普遍對二級資格證嗤之以鼻,只能算是國家執照。如果及時拿到證,就無法獨立咨詢了。)公認的壹些好的長期培訓項目,所謂的長期培訓壹般都在2年以上。因為在國外,咨詢師的培訓師都是很嚴格很辛苦的,理論、技術、實踐都需要很長時間的培訓,所以長期的培訓是必須的。如果妳認識壹個新的咨詢師,培訓經驗是壹個重要的指標。
精神的標準是心理學是2年以上的長期訓練。
②病例小時數。咨詢是個手藝活,妳會發現在和來訪者的工作中,妳不可能把書上的句子都壹壹說出來。如果妳是壹個新手咨詢師,妳會發現當妳的咨詢時數累積到100時,和累積到200時,妳對來訪者的理解和對案例的把握是很不壹樣的;對於成熟的咨詢師,咨詢時數應該在1000小時以上。
精神是心理的標準是1000小時。
③督導和親身經歷。很多人會看重前兩項,但第三項,我覺得很重要。看似普通的談話,卻隱藏著許多微妙的玄機。
督導:咨詢師水平的提高不僅僅在於培訓的課時和案例,還在於ta是否接受督導。監督的工作非常復雜。我們可能會和咨詢師討論案件遇到了什麽問題,咨詢師遇到了什麽困難,如何逐字逐句的說和理解每壹句話。有監督的咨詢師做100小時的咨詢,無監督的咨詢師做500小時的咨詢。也許前者的水平會提高的更快。
親身經歷:所謂親身經歷,就是心理咨詢師有壹個心理咨詢師,和另壹個心理咨詢師討論與他相關的人生問題。每個人,即使有著非常健康的心理水平,也會有壹些人生問題需要處理,比如生死,生命的意義。也許普通人不壹定會想到有壹天會花錢討論這種問題,但是對於輔導員來說,了解人是從了解自己開始的。有時候,有過親身經歷的咨詢師,會更理解來訪者在咨詢中的感受和需求,因為ta親身經歷過。另外,咨詢師在和來訪者打交道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壹些自己心裏的盲點。當他們看到這些盲點時,如果能和自己的咨詢師壹起探討,對咨詢師和咨詢師的咨詢工作都會有很大的幫助。
精神心理學只考慮有監督和親身經歷的咨詢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