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佛教思想。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從生到死,到成佛,總是帶著神秘的色彩。當然,佛教的思想力量壹直影響著世界。佛教叫人向善,追求直。我不介紹佛教思想。蘇軾在流放途中拜訪高僧,接受佛教思想,逐漸將自己的悲傷和痛苦佛化。也就是說,佛教思想在人生最絕望的時候最有效。當然,大作家也是如此。蘇軾又叫蘇居石。所謂居士,不是指學者,而是指接受佛教思想的居士弟子。蘇軾將近半輩子都是佛教徒,他的很多詩都富有哲理。正是這種被接受的佛教思想,讓他找到了自己的解脫,成就了所謂的樂觀與開放。
他喜歡交朋友,不管他出生在哪裏,他很有童心。無論他被流放到哪裏,都會發現朋友無處不在,從農民到文人到俠客。很多朋友不遠萬裏來到海南找他。這說明他童心未泯。交朋友在乎信任,他信任朋友不猜疑。深厚的朋友信任和愛。所以,在他再次遇到危險的時候,總有很多人來幫助他,他也能快樂地過著艱苦的生活。
以上是蘇軾的豁達之道。從某種角度來說,文人是矛盾的,蘇軾也是。接受佛教思想的人,淡泊名利,但內心會有壹絲消極。這和佛教思潮有關,所以他們表面冷漠豁達,內心虔誠冷漠,消極。看似矛盾實則兼容。接受佛教思想的人,必然有佛教傾向,或者追隨佛教思想,所以必然會變得冷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