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當秀才的時候二十二歲。他的政治生涯是在北宋統治階級內部新舊黨派的激烈鬥爭中度過的。他對王安石變法的態度是保守的。他曾多次陳述新法之弊,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而要求釋放。歷任密州(今山東諸城)、徐州(今江蘇徐州)、湖州(今浙江湖州)等地方官。後來因彈劾他,以詩謗朝廷而被捕入獄。出獄後被貶至黃州(今湖北黃岡)任團練副使。宋哲宗當政時,舊黨執政,蘇軾調任翰林學士、杜詩、龍圖閣學士。因為他已經被釋放多年,他已經體驗到了新法的好處。這時他拋棄新法,反對新法。於是,他又出國,先後擔任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的太守,做了壹些有益於民的好事。宋哲宗的趙旭上臺後,開始使用新黨,解散舊黨。蘇軾被流放到惠州(今廣東省惠州市)、儋州(今廣東省海南島丹縣)。趙霽、惠宗即位,被赦免,回到北方,死在長洲招待所。
蘇軾是壹位在文學藝術上多有成就的偉人,他的詩、詞、散文、書法、繪畫都有自己鮮明的風格和獨到的成就,在歷史上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他的詩歌創作壹掃宋初繁冗的陋習,為宋詩的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奠定了宋詩獨特的面貌。他的優秀詩篇反映了人民的疾苦,揭露和諷刺了統治階級的腐朽,表達了建功立業的宏願,描繪了祖國壯麗的河山,具有強烈的浪漫主義特色。在詞的創作上,他是創新的集大成者,他的貢獻遠遠超過了他以前的詞人。他以自己的創作實踐,拓展了詞中反映的生活內容,如詠史、遊仙、悼念、送別、登船、宴飲、享受,以及山水風光、田園風光、禪悟、哲理探討等。他幾乎寫了所有的東西。他打破了詞學原有的狹隘藩籬,改變了“詞是壹門多姿多彩的學科”的傳統觀念,為詞學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天地。他以詩為詞,將詞擴展到“無心入,無話可說”的境地,在形式、語言、節奏等方面進行了新的嘗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的詩風奔放,筆法蒼勁,清新自然。
蘇軾政治失意,長期貶謫,經歷十分坎坷,但始終樂觀豪邁。但另壹方面,由於受到老莊思想的影響,在他的詩歌、詞、散文創作中,往往流露出超然、隱逸、自戀等消極思想。即使在那些比較正面的作品中,也同時夾雜著這些負面的元素。在藝術上,他以議論為詞,用典過多,不同程度地影響了詞的意象,甚至對後世產生了不良影響。還有東坡樂府,三百多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