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莉榮
古越南的土地歷史悠久,每壹座橋每壹塊石頭都有它的起源。山川是壹本物化的歷史書。不說別的,光看它的名字就能探究煙雲的歷史。例如,紹興南部的秦王山,因秦始皇遊覽南海(今杭州灣)而得名。
試想,2200多年前的初冬,壹代霸主,在龍、車、鳳、千夫的簇擁下,千裏迢迢來到諸暨、大嶽祭奠會稽的禹,登上500多米長的山頂,俯瞰浩瀚大海,俯瞰腳下新征服的疆域。那是壹種怎樣的氣勢。也許天下為王,除了指點江山的偶然,每個人都有勵誌言的愛好,登上秦王山的秦始皇也忘不了這壹茬。於是,他命令隨行的宰相李斯手書小篆,並在石頭上刻字稱贊政治美德。秦王山因秦始皇下西洋而成為越南名山,也因立嗣題字而成為紹興蘭亭之外的又壹書法之地。
其實秦王山就算沒有秦始皇登上,沒有李斯題字刻石,也是會稽山中的極品。王琴海拔543.6米,是會稽山中秦王、法華、朱蘭、路祥、雲門、魏灣的最高峰。秦王山作為穿越之地的象征,在某種意義上是會稽山的代表和專用名稱。“南秦王山,大海空。晨陽半蕩漾,天空紅彤彤。谷谷相爭,河湖送流量。現在還是大清早,等長風。”巍峨的群山和雄偉的山峰使王琴成為俯瞰中越兩國風景的最佳地點。“懸於孤危,小路危;板筐可以碰到葛藤,但是可以上升。山上沒有很高的樹,這是地面多風造成的。”李道元《水經註:漸入江中》中的幾段記載,描述了王琴山險峻險峻的景色和山腰郁郁蔥蔥的樹木,以及山頂光禿禿的巖石和灌木所特有的氣象和物理面貌。“極高路,嵐煙長鎖青苔行。獼猴推下巖石,打破了下面的雲。”在唐代詩人蕭藝的眼中,騰雲駕霧,吞青湖的秦王,無疑是壹座“險峰無限風光”的仙山。秦王山
當然,有過壹代霸主的秦王山,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紹興,都是壹種值得依靠的狡猾和狡詐。古往今來,尤其是唐代,羅隱、李詠、蕭藝、薛植、皎然、白居易、盧根、方幹等壹大批詩人、作家來到秦王,留下了金嗓子。想必和這種織布機和小聰明有關。對於書法之鄉紹興來說,李斯在山頂留下的289字篆書《秦會稽山石刻》(俗稱“李斯碑”)是壹件非常難得的珍品。